鄧前堆

發布時間:2012-12-28 02:02:00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怒江溜索醫生鄧前堆

鄧前堆夜間出診

鄧前堆鄉間巡診

一個孤獨的身影,背著藥箱,在崎嶇的山路上默默地走了28年。

28個寒來暑往,過溜索、翻埡口、穿云霧、經雨雪,年復一年,他就這樣經歷著,用對善良、對職業、對信念的堅守,換來了鄉親們的健康。

他,就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怒族鄉村醫生鄧前堆。

28個春夏秋冬,高聳入云的高黎貢山留下了他一個個堅實的足跡,也留下了一個鄉村醫生的偉大傳奇……

無悔人生 選擇與大山為伴

石月亮鄉,一個在地圖上要找半天的鄉鎮,從鎮所在地利沙底逆江北上,在離鄉政府6公里之處就是拉馬底村。滾滾怒江水至此,江流在巨大的落差中翻騰傾涌,排山倒海,驚濤拍岸,震天動地。

拉馬底村,山高谷深、地勢陡峭,6個自然村(村民小組)被湍急的怒江一分為二。

按照聯合國有關規定,超過25度的坡地不適合人類居住,但由于特殊的地域和歷史原因,這6個村民小組里,除少數幾戶居住在較為平坦便利的江畔公路邊,其余大部分散居在坡度超過50度的崇山峻嶺之中。江對岸害扎、拉娃達、格扎三個小組,至今仍靠最“現代”的交通工具——溜索渡江。通往每一家的山路,都十分艱險崎嶇。

鄧前堆就出生在拉馬底村一個叫培建的傈僳寨子中,從小奔跑于高黎貢山的山間小道,性格樸實堅韌,做事細膩執著。

1983年,年僅19歲的鄧前堆,經鄉衛生院鄉村醫生技能培訓班取得從醫資格后,回到拉馬底村當上了一名鄉村醫生。

“山區缺醫少藥,從小目睹鄉親們小病小痛得不到及時治療,拖成大病,當時我就想這輩子別的事不干了,就干醫生了!”。鄧前堆說,當上鄉村醫生那天,興奮得徹夜難眠,終于可以為鄉親們做事了。

如此一番開場白,絕非鄧前堆在記者面前自吹自擂。高原峽谷,千溝萬壑,驚濤駭浪在此凝固;亮麗的傈僳民歌,如奔騰的怒江,充滿了難以訴說的浪漫。但是一踏上這塊土地,才知道什么叫貧瘠。

從當上了鄉村醫生那一天起,鄧前堆下定決心,忍受著夏季蚊蟲叮咬,冬日里寒風凜冽,翻越崇山峻嶺,走村串寨,打針抓藥,把脈診療,奔波在云封霧鎖的高山峽谷間。

怒江湍流咆哮,江風刺骨。江對面的村民小組在云霧間隱隱約約。一條晃晃悠悠的溜索橫跨在峽谷的江面上,這條100多米長的溜索,就是來往村莊兩岸的橋梁。索道距離江面有30米,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僅靠溜梆和一根繩子通過100多米長的溜索,其艱險毋庸置疑,一旦出現意外將是九死一生。

就在這條危險的索道上,46歲的鄧前堆已溜了整整28年。鄧前堆從最初背上藥箱時的激情漸漸沉淀為平靜中的執著,用生命的激情和無私,履行著“服務鄉親,奉獻家鄉”的人生誓言。

28年里,鄧前堆隨喊隨到,累計出診5000多次,步行約60多萬公里,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從未發生過醫療糾紛,救治了無數村民。他所在的拉馬底村,免疫規劃建卡率達100%,接種率達9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