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達村文化廣場上農村文藝隊正在排練壯族廉政文藝節目
在村街道兩旁和文化廣場里,一幅幅生動有趣、簡潔明快又發人深省的廉政名言警句、廉政標語、廉政漫畫、廉政廣告和民族傳統文化圖騰,讓該村的黨員干部們感覺得一股清廉風氣撲面而至,沁入心扉,更好地樹立不貪不占、真心為民的廉政思想。這是富寧縣里達鎮里達村委會實施廉政文化建設,讓當地干部群眾深受教育的一個縮影。
里達鎮、里達村黨員干部廉政一句話
近年來,云南省富寧縣里達村委會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亮點、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建設活動。該村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可看、可學、可思、可鑒”具有壯鄉苗寨特色的廉政文化。由于該村廉政文化建設亮點突出,教育示范作用明顯,2011年被命名為云南省第一批廉政文化示范點。
該村投入10萬余元建成“一街、一場、四室”的廉政文化載體。一街:即廉政文化一條街。以集鎮新區河邊街道為載體,在街道兩側設置了14塊廉政宣傳展版,內容包涵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廉政格言警句,廉政畫廊以及廉政文化園地等。一場:即廉政文化廣場。把休閑文化廣場建設成為反腐倡廉宣傳教育陣地,在廣場設置了村委會“三務”公開欄、廉政文化展板、廉政一句話、廉言警句等。四室,即教育室、活動室、圖書室、展室。教育室:以“三會一課”為載體,建設黨風廉政教育室,將廉政教育納入到村組班子學習會、黨員大會、民主生活會和黨課的重要內容,認真組織農村黨員干部學習《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兩個條例”等黨紀條規;活動室:創建了一個面積為40平方米的廉政文化活動室,室內各種排練、管理等制度健全,為廉政文藝宣傳隊提供了一個活動、交流、溝通的平臺;圖書室:建成“廉政文化圖書室”,內有廉政文化論壇、廉政報刊、科學技術叢書等書籍5000余冊,閱覽人數已達3000多人(次),室內還配有10臺電腦,可供干部群眾上網查閱廉政文化、紀檢監察、新聞、科技、經濟等信息。民族文化展室:通過對全村民間民族文化的收集、挖掘展示,豐富了該村廉政文化建設內涵。該村黨總支書記周永康說:“這些廉政文化標語、廉政文化墻、廉政文化櫥窗、廉政文化活動室等是我們村打造廉政文化進農村示范點時建立的,它不僅在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中起熱烈反響,而且得到了省、州、縣領導的高度評價,吸引了州外、縣外一些黨員干部到我們這里來參觀、學習。”
里達廉政文化一條街
2013年大年初三,村民王愚早早就督促妻兒起床,就像往年一樣,他們一家三口和四面八方的鄉親們不約而同的涌向里達村文化活動廣場觀看廉政文藝演出。“這種廉政文藝節目演得很好、通俗易懂,我們容易接受,感到很滿意”,村民王愚這樣高興的說:“希望兒子經常得到健康的文藝節目熏陶,長大后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近年來,里達村群眾自發組建了龍泉花燈隊、嫂子花燈隊、夕陽紅文藝隊、舞龍舞獅隊等多支文藝隊,自編自創各類文藝節目,有廉政歌曲、舞蹈、小品、快板等廉政文藝作品。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反映新農村建設、黨政廉政、農村生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如《勸哥莫貪》、《幸幸福福過小康》、《里達家鄉變了樣》、《里達歡歌唱不完》等。逢年過節,文藝隊深入到各村小組、學校開展演出活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特別是每年春節初三至初六,幾個文藝隊義務輪番演出,讓上萬名群眾在享受到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如《紅苗對歌》中的“說廉政到廉政,廉政就像一桿秤,誰輕誰重它明了,勸君務必心放正。”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廉政山歌,讓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受到很深刻的啟發和教育。村民過上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春節,給許許多多的人離開酒桌、麻將桌和紙牌攤,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該村還把開展“創先爭優”、“四群”教育、基層組織建設年等活動與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網絡、農村成人技術學校等陣地,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培訓。組織黨員和村干部學習《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等黨紀條規。同時,還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優勢,將農村廉政教育與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的結合,達到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良好效果。利用“清明、端午、春節”等節日,組織村黨員干部群眾到該村革命遺址開展教育活動,舉行民族舞蹈表演、唱革命山歌、演小品等形式,回顧艱難歲月,牢記光榮傳統。
在里達村委會廉政文化示范點的帶動下,全縣各鄉鎮結合本地的實際,積極創建廉政文化示范點,涌現出“比、學、趕、超”的現象,新創建了阿用鄉蘿坡村、歸朝鎮小河口村、洞波鄉西六村等一批新的廉政文化進農村示范點,不斷拓寬了農村廉政文化建設領域,營造了尚廉崇廉的良好風尚,激發了村干部、村民廉潔服務的自覺性和工作干勁,營造了崇尚廉潔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村干部的帶領下,該村投入了300多萬元進行街道硬化,分別在瓦蚌、田沙、肖家灣、舊寨等10個村進行整村推進項目建設,在龍樓、長沙、賞家灣等8個村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產業發展上,依托富田邊境公路經過該村的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甘蔗等產業,為群眾增收3000多萬元,目前,該村農民人均收入達4000多元。(潘朝東 陸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