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6.5級地震發生后,云南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迅速行動,在第一時間投入抗震救災工作,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紀檢監察干部的身影。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的陳祥、常和平、胡光泉等縣紀委書記們,帶領著一支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紀檢監察干部可親、可信、可敬的贊歌——
陳祥:突進災區70公里
圖為陳祥冒雨從震中魯甸縣龍頭山鎮趕赴龍井村路上。 毛子君 攝
“龍井村有8人被困,4人待救援!”
“同志們,目標:龍井村;任務:搜救群眾、收集災情。出發!”
8月5日,魯甸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陳祥提前結束在外地的培訓趕回魯甸。一回來,他立即投入抗震救災工作中——
5日15時20分,他率隊徒步30公里趕到震中龍頭山鎮;隨后,他率51人組成的應急分隊徒步25公里趕到龍頭山鎮龍井村干水井社,與龍井村總支書記會合;8月6日凌晨4時許,他又率隊朝龍井村山下趕去,徒步15公里后到達易家梁子社。
70公里,他率隊冒著余震、滑坡、塌方、落石等危險,趕到一個又一個重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8月6日中午,連續工作56小時的陳祥幾乎累倒。
這時,一個災民看到陳祥胸前掛著“監督檢查組”的牌子,便說:“同志,你一定要去看看我們那里的災情。你走不了,我們背你去。”陳祥二話沒說,立即叫上有關同志,跛著腳,前往查看。23戶人家,一家一家地走完的時候,已是下午3時許。
“雞蛋不準動,要留給孕婦!”陳祥在電話里通知龍井村空降點物資接收發放人員。在陳祥隨身帶著的小筆記本里,記錄著很多情況,其中10個孕產婦的欄目里清楚地記著姓名、住的地方、懷孕幾個月、預產期還有多久或者嬰兒出生幾天。有一欄還記著“8月10日早上,易紹美分娩順利,母子平安”。
在龍井村,陳祥一邊指揮著全縣監督檢查工作,一邊忙著該村失蹤人員搜尋、工作人員分工、物資運送、監督檢查布置、外來救助救援人登記、臨時集中點協調、疫病防控、信訪舉報查核回復、矛盾糾紛調處、媒體接洽、部隊聯系、醫療救助、孕婦分娩……截至8月11日,龍井村到位并有序發放大米4萬斤、帳篷633頂、食用油700桶、方便面479件、發電機6臺……
8月12日,云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辛維光和昭通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陸維智一行到重災區龍頭山鎮慰問災民、查看災情和物資接收發放情況,檢查指導抗震救災工作。面對省市領導的肯定、關心和鼓勵,陳祥回答:“我們不怕苦累,紀檢干部就應該講政治、講紀律、講責任。”
常和平:輾轉在救災一線
圖為常和平(右一)在巧家縣新店鎮坪地村查看災情。 楊德明 攝
巧家縣新店鎮渭姑村是“8·03”地震的重災區。
8月5日中午,面對損毀的公路,巧家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常和平詢問同行的新店鎮干部:“步行到渭姑村咋樣?”
“最快要一個半小時,但一路亂石橫飛,異常危險。”
災情就是命令!常和平決定帶隊徒步趕往渭姑村。冒著烈日,時而攀巖爬行,時而小跑,時而蹲身躲避山坡上飛下的亂石……常和平率隊趕到了目的地。
渭姑村與魯甸縣龍頭山鎮的翠屏村隔牛欄江相望,兩岸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在地震中都受災嚴重。翠屏村居住在牛欄江邊的一些群眾,地震發生后通過溜索來渭姑村尋求救助。常和平要求救災工作隊員:“救災絕不能分縣內還是縣外、村內還是村外,牛欄江兩岸的群眾都是災民,我們都要救助,都要同等對待,該醫治的要醫治,該安置的務必安置好,特別要妥善安置好翠屏村的受災群眾。”截至8月7日,當地集中安置救助翠屏村受災群眾36人,分散安置救助200余人。
“8·03”地震牛欄江堰塞湖蓄水達數千萬立方米,下游地區危險。渭姑村地處牛欄江邊的大河壩、桃花源等4個村民小組500多人的生命財產再次受到嚴重威脅。
“老鄉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堰塞湖危險解除后,你們就可以回到原來的地點生產生活了,現在暫時撤離,是為了不讓你們的生命受到威脅。”常和平召開村民會議,動員群眾轉移撤離。經過多次做思想工作,爭得群眾的支持與理解,新店鎮所涉及的4個村15個村民小組共計403戶1139人已全部從危險區域撤離,緊急轉移安置到安全地帶。
常和平坐骨神經患疾一直有間歇性疼痛。在搶修昭巧路時他的右腿又犯病了。帶著病痛,他跑遍了4個重災鄉鎮52個村269個臨時安置點,要求懸掛出監督檢查標識牌,公開舉報投訴聯系人和電話,監督檢查人員要掛牌上崗,公開監督,也公開接受監督。所到之處,他都詳細詢問物資接收管理、分配發放各環節的情況,查看接收證明、管理臺賬、分配方案、發放名冊等是否齊備,對發現存在領取物資沒有簽字確認的問題進行督促整改。
救災轉入排危除險階段后,常和平來不及休整,連夜召集民政、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聯席會議,研究資金物資管理使用的監督檢查工作,并很快完成了《魯甸“8·03”地震巧家縣抗震救災督查監察組工作方案》。
胡光泉:心系震后雨中災民
圖為胡光泉(右二)帶隊到會澤縣紙廠鄉鄢家村檢查抗震救災物資發放情況。 李得坤 攝
8月10日凌晨,在會澤縣紙廠鄉鄢家村泥濘的山路上,隱約看到三四支手電筒在閃爍。這時,該村安置點30余頂帳篷里的燈光大都已經熄滅。
“帳篷里面有人嗎?我們是縣紀委的工作人員,來看看你們。下大雨了,要注意安全呀!”8月9日晚,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一結束,會澤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胡光泉就帶領3名工作人員冒雨來到安置帳篷前挨個詢問。這一忙,就忙到了第二天凌晨。
8月9日深夜,紙廠鄉下起了大雨,這無疑讓災后群眾的安置更加雪上加霜,受災群眾是否搬出了受損房屋?住的帳篷周圍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這兩個關乎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疑問就像兩塊大石頭始終壓在胡光泉的心里。
8月10日凌晨2點,經過一番查看和詢問,得知零星幾戶村民還未住進帳篷,胡光泉又入戶詳細詢問了房屋安全情況和未入住的原因,一再叮囑注意安全才離開臨時安置點。
白天下村入戶、進帳篷查物資,晚上匯總情況、分析問題到凌晨,困了就在沙發上躺一會兒,餓了就泡碗方便面,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這就是胡光泉震后的工作節奏。緊張高效的工作,換來了老百姓的安心。
重災區紙廠鄉有自己帶隊坐鎮進行全過程督查,心里相對踏實一些,但其余受災鄉鎮怎么辦?震后,胡光泉組織會澤縣紀委、監察局工作人員制定下發了《關于成立抗震救災督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嚴肅抗震救災工作紀律的緊急通知》等,代縣抗震救災指揮部草擬了《會澤縣“8·03”地震抗震救災工作紀律七嚴禁七不準》等;組織全縣105名紀檢監察干部,成立縣級監督檢查組3個,鄉(鎮、街道)監督檢查組14個,對14個受災鄉(鎮、街道)的抗震救災工作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目前,監督檢查組發現問題28個,提出意見建議37條,發出督查通報7期、督查專報8期,為指揮部組織指揮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有力推動了抗震救災工作有序進行。(記者 楊大慶 何詠坤 通訊員 毛子君 李江波 畢疆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