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春縣:解難題 辦實事 贏民心

發布時間:2014-11-06 13:22:25   來源:紅河州紀委

“現在公款吃喝的少了,公車私用的沒有了,黨風政風更好了。”

“紅冉公司與膠農之間存在多年的矛盾糾紛得以化解了,膠區開始和諧發展了。”

如今,在紅河州綠春縣,“五個一批”工程實施的成效開始顯現,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幸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綠春縣按照“解一批難題,辦一批實事,化解一批信訪積案,查處一批問題,樹立一批典型”的部署,有力推進掃“四風”、反腐敗、提效能、樹典型等工作。為更好地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全縣發展方式好轉、生活環境好轉、干部作風好轉、社會和諧發展。

解難題辦實事贏民心

綠春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解決難題、辦好實事作為工作重點。

元綠二級公路綠春隧道及過境線是該縣解決的第一個難題。該工程建設由于資金、地質等原因,一直未能完成收尾工程。而綠春縣城街道又是惟一的過境道路,過境車流量較大,經常出現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因此,打通過境線成為綠春人民的迫切愿望。

為盡快打通綠春過境線,解決人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不僅是綠春人民盼望已久的事,更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各方與時間賽跑,向速度要效益。在業主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歷經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提前一個月按質按量完成任務。

元綠二級公路綠春隧道及過境線僅是綠春縣解決難題、辦好實事的其中之一。該縣以整治縣城區道路交通擁堵問題為關鍵點,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圍繞群眾最需、最盼、最關切的問題,投入資金183萬元,免除部分高中學生的學費,受益農村普通高中學生2280人;投入資金150萬元,開展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5000人;投入資金15萬元,開展鄉村醫生培養工程,培養鄉村醫生30名;投入資金80萬元,實施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有200個村受益;投入資金75萬元,實施邊境一線農村“村村亮”工程;投入資金9.8萬元,實施邊境一線農村國旗臺建設工程。同時,實施的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工程,讓老年人笑逐顏開;實施的“明白人”“帶頭人”工程,讓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為1629名“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建立健全臨時監護人、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教育網絡體系……   

一個個難題,在群眾“最怨”上改作風,一件件惠民實事,在群眾“最急”上見真情、在群眾“最盼”上贏民心。

化解信訪積案促進和諧

能否解決好信訪積案,是踐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維護群眾利益的直接體現。

綠春縣紅冉橡膠有限責任公司與膠農的產權糾紛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因糾紛遺留的問題日益凸顯,影響了群眾增收致富。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縣把啃下這塊“硬骨頭”作為衡量黨委、政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標準。把該問題作為首要的難點和重點問題,以化解膠區矛盾糾紛遺留問題為切入點,抽調202名黨員干部組成7個工作組進駐膠區開展調處工作。工作組通過開展“進膠林、進村子、進農戶,與膠農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進三同”活動,深入細致地走訪群眾,調查了解實際情況,及時完善工作機制,積極做好紅冉公司與膠農的思想工作。并實行“三個一”制度,即每天一匯總、每天一研判、每天一報告,創新“駐村工作組一線受理,綜合組定點接訪”工作模式,做好普法教育工作,化解一批農村矛盾糾紛積案。目前,駐村工作組走訪膠區群眾1.1萬余人次,接訪膠農代表2000余人次,調解積案35起。通過工作組、公司和膠農3方,對大黑山橡膠場的橡膠林地逐一進行普查、確認和評定,目前,大黑山膠區林權、地權基本明晰。多年遺留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讓膠農無不歡欣鼓舞。

“我們膠農與橡膠公司之間多年的利益糾紛,今天終于得到有效解決,大家心里暖和。”膠農楊阿望感激地說。

在啃下這塊“硬骨頭”的同時,綠春縣還及時回應膠區群眾訴求。協助半坡鄉政府抓好整鄉推進項目建設,實施了一批“飲水安全工程”和“農網輸變電線路改造工程”,并組織、發動工作隊1000余人次,全力開展半坡鄉“8·20”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應急救災工作。

樹一批典型凝聚正能量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綠春縣把選樹和宣傳先進典型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現階段的重要工作抓緊抓好,采取“找”“挖”“揚”“推”“引”5舉措,挖掘培樹了一批“群眾信服、影響力大、帶動效應強”的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激發了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的熱情,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增強了教育實踐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先后樹立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涌現出來的膠區工作隊、農業局、林業局等一批先進集體,在群眾中樹立了榜樣,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李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