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結合山區面積大、農村人口多的實際,把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懲治腐敗、關注民生、推動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抓組織、抓公開、抓監管、抓案件,扎實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
抓組織建設。一是加強鄉鎮紀檢組織建設。設立鄉鎮監察室,鄉鎮紀委書記高配為正科級,設副書記(兼任監察室主任)、紀檢監察專干,確保每個鄉鎮專職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人員不少于3人。全州110個鄉鎮配備正科級紀委書記108名、副科級紀委書記2名,配備副科級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室主任)108名、紀檢監察專干110名。二是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在認真總結村級勤廉監督委員會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結合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產生村務監督委員會1078個,設立委員3647名。將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經費和委員待遇納入財政預算,主任的待遇按照村“兩委”副職待遇標準給予保障,其他委員的待遇由縣市參照村“兩委”委員的補貼標準予以解決。
抓透明用權。一是強化農村基層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嚴格執行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職各項規定,實行鄉鎮、村(社區)和基層站所負責人廉政承諾制度。今年以來,全州村干部勤廉雙述3404人,開展廉政談話4318人、誡勉談話271人,村民民主評議村干部7019人。對65名鄉科級、535名村干部進行了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健全鄉鎮領導班子議事規則及鄉鎮基層站所集體議事、民主管理的制度,完善農村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為主要形式的議事規則,細化和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全州1144個村委會(社區)全面推行了“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二是推進基層“三公開”。各級把公開工作列入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明確了具體的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形成了上下聯動、各方參與、合力推進的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工作體系。全州110個鄉鎮制定了黨務、政務、村務公開目錄,建立了日常監督檢查和考核制度;110個鄉鎮、1144個村(社區)整合資源,建立了固定公開欄,將黨務、政務、村務和財務公開有機結合,扎實推進基層公開工作。各級黨組織聘請黨務公開監督員,對黨務公開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各村委會(社區)由村務監督委員會進行全面監督,確保公開實效。
抓資金監管。一是實行農村集體“三資”雙代管。2009年底,全州推行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雙代管。12縣市、110個鄉鎮、1144個村委會(社區)、14095個村民小組全部實行會計委托代理服務。目前,全州共代管村組集體資金17.75億元、資產總額52.9億元、資源1075.2萬畝。二是實現集體“三資”網絡化監管。抓緊建立州、縣、鄉三級互通互聯的“三資”信息網絡監管平臺,實現“三資”管理及運行情況實時監管。目前已完成州級中心機房的升級改造和軟件招標工作,硬件設施招標等各項工作正積極有序推進。三是強化民生資金監管。以各級財政資金中涉及民生的專項資金監管為重點,州民生資金網絡監管平臺建成運行。各縣市及時完成基礎數據錄入工作,對農村低保金、城市低保金、失業保險基金、就業資金、城鄉醫療救助資金、生育保險基金等民生資金的下達、在途、到位情況實施監管。截止10月,全州有監管人員436人、系統管理員13人、業務員655人,共錄入資金文件1146條、撥付資金信息2664條、相關信息發布609條,監管資金達33.14億元。
抓案件查辦。建立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五級聯動”工作機制,州縣鄉村四級共建立“五級聯動”監督平臺1100個,受理群眾訴求9647件,辦結9629件,辦結率99.8%。制定了《大理州紀檢監察機關“五級聯動”辦理重大信訪舉報辦法(試行)》,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嚴肅查處了祥云縣大營村原總支書記蘇光進家族腐敗案、永平縣水泄鄉獅子窩村決壩山林權糾紛案等一系列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查處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違紀違法問題145件,處理177人。對14起涉農典型案件、30名違紀違法人員點名道姓進行了通報,發揮反面典型的警示和威懾作用。 (鄒 陽 段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