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在省紀委、省監察廳和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紅河州把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營造濃厚工作氛圍,堅持高位推動,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切實做到“九個抓”,即:抓思想認識、抓組織領導、抓試點先行、抓組織建設、抓隊伍建設、抓保障服務、抓制度建設、抓學習培訓、抓作用發揮。使全州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呈現出機構健全、人員配齊、職責明確、制度完善、保障到位、活力增強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一、抓思想認識,上下聯動保落實
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是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的重要舉措,是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保證,是建設高素質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重要內容。紅河州各級黨委、政府和紀檢監察機關高度重視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把其作為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建設風清氣正新農村的重要舉措來抓緊抓好。中紀發〔2011〕26號、云紀發〔2012〕7號文件下發后,紅河州從上到下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落實到位。一是認真學習傳達。2012年來,紅河州紀委常委會先后多次組織對中央紀委、省紀委文件精神和全省干部工作會議精神進行專題學習,要求全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準確領會文件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點、整體部署,扎實推進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二是做好請示匯報。州紀委監察局就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向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作了專題匯報,州委主要領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州編辦、財政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切實把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同時要求各縣市紀委及時向縣市委、縣市政府主要領導進行匯報,制定貫徹落實措施。三是召開專門會議。州紀委常委會專題學習了全省紀檢監察干部座談會議精神,對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做了專題研究。于9月12日在蒙自召開了全州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結合省紀委干部工作座談會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全州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13縣市所轄鄉鎮明確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紀委書記是具體責任人,全力抓好文件精神落實工作。四是加強督促檢查。2012年10月底,在各縣市自檢自查的基礎上,由常委帶隊組成四個督查組分赴13縣市對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并將檢查情況向州紀委常委會做了專題匯報,如實下發了督查通報和專項督辦,要求存在組織建設推動不力、問題解決不到位的縣市紀委書記說明原因并限期整改。
二、抓組織領導,結合實際定方案
為確保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全州縣市、鄉鎮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明確規定,縣級黨委對鄉鎮紀檢組織建設負主要領導責任,鄉鎮黨委和縣級紀檢監察機關負直接領導責任,納入各縣市紀委“一把手”工程,紀委書記做到了親自安排部署、親自協調調度、親自檢查落實,確保了工作強力推進。在總結蒙自市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州紀委監察局主動和組織、人事、編制、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出臺了《紅河州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的意見》。確定目標要求,嚴格工作措施,將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情況列為縣市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
各縣市紀委按照文件要求,多次召開部門協調會,要求組織、編制、財政等部門要按照省、州紀委的統一部署,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切切實實地解決機構編制、干部配備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制訂相應的工作措施。
全州上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共出臺《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實施意見》144個,縣鄉2級成立領導小組143個。
三、抓試點先行,積極探索求突破
2011年5月,中央紀委、監察部關于加強鄉鎮紀檢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后,蒙自市被確定為云南省開展加強鄉鎮紀檢組織建設試點縣,紅河州以此為契機,確定了開遠市、綠春縣為州級鄉鎮紀檢組織建設試點縣,確定了建水、金平、個舊、紅河為鄉鎮紀檢組織建設重點縣,形成了以點帶面,全面推進開展工作的良好格局和濃厚氛圍。
為扎實有效推進工作,州委常委、州紀委書記張濤同志多次主持召開州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鄉鎮紀檢組織建設試點工作,并明確分管干部工作的州紀委副書記和州紀委常委、干部室主任負責主抓鄉鎮紀檢組織建設試點工作。
作為試點縣的蒙自市上下統一思想,成立了以州委常委、市委書記任組長,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市紀委書記、市委辦主任為副組長,財政局、紀委監察局、組織部、編辦等相關單位領導為成員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蒙自市鄉鎮紀檢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并進一步分解細化工作任務。作為州級試點縣的開遠、綠春2縣市也結合實際出臺了實施意見。在試點工作中,紅河州積極探索創新,力求有新的突破。蒙自、開遠2市借鑒了紅河縣2007年在鄉鎮派駐監察室的有益嘗試,設置了監察室并配備了監察室主任和紀檢專干,這有益的做法為全州乃至全省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模式。
四、抓組織建設,健全機構全覆蓋
紅河州在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中,構建了鄉鎮紀委監察室、村(社區)黨組織紀檢委員為主體,村級紀檢監督員和紀檢監督小組為補充的監督體系,實現了監督機構“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目標。
按照我州規范化建設的統一要求,健全基層紀檢監察網絡,在全州鄉鎮設立監察室,屬鄉政府中層機構,監察室的設立,延續了行政監察的觸角,改變了鄉鎮無法行使行政監察權,縣級行政監察難覆蓋的尷尬局面;行政村黨組織設紀檢委員,行政村經黨員大會民主推薦、鄉鎮紀委考察,黨委任命的程序,選配了3名紀檢監督員,組建了村級紀檢監督小組。目前,紅河州形成了“縣—鎮—村”三級紀檢監察組織網絡化管理模式,130個鄉鎮、1185個行政村共設立鄉鎮監察室130個,配備行政村黨組織紀檢委員1190個,組建村(社區)紀檢監督小組1185個。組織陣地、人員規格、制度建設全部配齊、規范到位,確保“黨組織建到哪里,紀檢組織就跟進到哪里。”全州鄉鎮、農村基層監督網絡體系進一步的拓展和健全,為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五、抓隊伍建設,嚴格標準選好人
在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中,紅河州以健全完善組織機構為龍頭,以配強配齊紀檢監察干部為核心,嚴格標準選好人,認真抓好基層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全州13縣市130個鄉鎮的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室主任、紀檢專干的提名、任職,均由鄉鎮黨委征求縣市紀委監察局同意后任命;村級紀檢監督員經黨員大會民主推薦、鄉鎮紀委考察,黨委任命程序產生。鄉鎮紀委書記的提名、任免或調動均由縣市紀委與組織部門協商后,報縣市委決定或進行選舉。全州130個鄉鎮紀委委員均按5-7人的標準配備。截至目前,全州 130個鄉鎮均已配備紀委書記,有副書記兼監察室主任130名,有專職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人員396名,有紀委委員728名;全州鄉鎮平均有紀委委員5.6名,有專職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人員3名;1185個行政村(社區)黨組織有紀檢委員1190名;1185個紀檢監督小組配備紀檢監督員3560名。從總體情況來看,全州13縣市達到了中央、省、州紀委的要求。全州鄉鎮396名專職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干部中,平均年齡 33歲,35歲以下干部280名,占70.8%;婦女干部146名,占37%;少數民族干部237名,占60%;大專以上學歷380名,占96%。基層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年齡、知識結構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和優化。
通過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全州有鄉、村紀檢監察機構1499個,新增466個,增幅為45 %;新增鄉鎮專職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人員200名,增幅為96%;新增村級黨組織紀檢委員459名,增幅為63%;新增村級紀檢監督員983名,增幅為38%。
六、抓保障服務,激發工作新活力
強化基礎保障服務,認真落實中央紀委、省紀委關于鄉鎮紀檢組織“四有”要求,狠抓硬件建設,完善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裝備條件。130個鄉鎮紀委監察室全部實現了中央、省紀委要求的“四有”標準:即有牌子、有辦公場所、有基本的交通保障,有必要的辦公辦案設備(有計算機、打印機、電話機、照相機、錄音筆和保密柜)。13縣市均將鄉鎮紀委所需工作經費列入了縣級財政預算,按照每年每個鄉鎮不少于3萬元的標準單獨列支,人均工作經費達到了1萬元以上。蒙自市按照人均每年3萬元的標準列入市級財政預算,開遠市在市級財政按每個鄉鎮每年3萬元列入預算的基礎上各鄉鎮再次按每年1.5-3萬元的標準進行配套保障,個舊市按照人均每年1.5-2.5萬元的標準列入市級財政預算,瀘西縣中樞鎮、彌勒縣彌陽鎮按照10萬元的標準列入預算保障,元陽縣新街鎮按照每年6萬元的標準列入預算保障;村級紀檢監督小組所需工作經費,也根據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每年每個小組500-3000元或每人20-150元不等的標準來進行保障,綠春縣村黨組織紀檢委員按照每人每月150元的標準列入縣級財政預算,河口縣按照每人每天1元的標準列入縣級財政預算。130個鄉鎮的紀委書記、副書記兼監察室主任、紀檢專干均按照中央、省、州文件精神落實了每月220元的辦案補貼。蒙自市的文瀾鎮、草壩鎮,建水縣臨安鎮,瀘西縣的中樞鎮,彌勒縣的彌陽鎮,石屏縣的異龍鎮紀委配備了辦案用車。
基礎服務保障、工作經費保障和辦案補貼的落實,進一步增強了鄉鎮基層紀檢監察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七、抓制度建設,理順機制提效能
在工作開展中,紅河州突出機制健全,促進固本強基。縣鄉兩級紀委進一步建立健全向縣級紀委報告工作、鄉鎮紀委書記分工、參與鄉鎮黨委重要事項決定前的醞釀協商、鄉鎮紀檢干部工作考核等制度。各鄉鎮都成立了由紀委書記擔任組長,分管組織、宣傳、政法、財貿等工作的負責人為成員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基層反腐倡廉工作合力、戰斗力明顯增強;按規定,鄉鎮紀委書記參與鄉鎮黨委工作決策、干部任免、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等重要事項決定前的醞釀協商。進一步規范了鄉鎮紀委廉政談話、信訪舉報、案件檢查、聯系群眾等基本履職制度,并將制度上墻、規范公布,實現了鄉鎮紀委干部管理、干事履職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確保鄉鎮紀委在協助鄉鎮黨委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突出問題、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查處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建立健全村級紀檢組織等六個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個舊市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全市10個鄉(鎮、區、處)紀委均結合實際出臺了“三資”管理和監督工作實施意見,建立完善了“三資”臺帳管理、公示、收益等11項制度;普遍推行“一統三審四簽四公開”農村“三資”管理模式、建立了“三資”管理反饋制度,使村級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軌道,有效預防村干部腐敗現象發生,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紅河縣進一步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管理,制定了《村委會干部廉政準則》。瀘西縣建立了縣紀委常委分片聯系鄉鎮紀委和定期工作巡訪制度,進一步明確了鄉鎮紀委、監察室、村級紀檢小組、紀委書記、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室主任、紀委委員的工作職責,規范了信訪、案件檢查等程序,加強對鄉鎮紀檢工作的“點對點”指導。
八、抓學習培訓,強化能力提素質
紅河州紀委堅持把鄉鎮紀檢監察干部教育培訓納入全州紀檢監察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每年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培訓的目標和重點的同時,也要求各縣市紀委監察局也高度重視鄉鎮紀檢監察干部的培訓教育工作。為多形式地搞好紀檢監察干部業務培訓工作,提高基層紀檢監察干部業務能力,從2011年起,建立了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到州紀委監察局機關跟班學習制度,每期選派各縣市、鄉鎮紀檢監察機關和派出駐機構年輕干部4至6人到州紀委室處跟班學習。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的教育培訓網絡,有效促進了紀檢干部全面提升素質。
2011年鄉鎮、縣市紀委換屆結束,為全面提高全州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使換屆后縣市、鄉鎮新配備的紀檢干部盡快進入角色,熟悉紀檢監察業務。州紀委監察局協調州委組織部在州委黨校對全州132名鄉鎮紀委書記開展了歷時10天的集中全員培訓,之后于9月份州紀委監察局針對縣市紀委新任班子成員、鄉鎮紀委書記、州級紀檢監察系統400余人集中開展了為期8天的綜合業務培訓;2012年3月協調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為紅河州舉辦了一期紀檢監察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組織了以鄉鎮基層紀檢監察干部為主的50名同志到上海進行為期11天的集中培訓學習。組織了63人次到中央紀委三個培訓中心和省紀委進行了培訓,選派了24名同志參加高等院校的培訓,縣市紀委換屆后也按照要求對新上崗的縣市、鄉鎮紀檢監察干部進行了不少于一輪的業務知識培訓,河口縣組建村級紀檢監督小組后對90名紀檢監督員進行了培訓。僅換屆至今州級組織的紀檢監察干部培訓累計達682人次。全州州、縣兩級紀委共培訓鄉鎮紀檢監察干部1718人次,其中鄉鎮紀委書記537人次,全州共選派79名鄉鎮紀檢監察干部到州、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掛職鍛煉或參與辦案。
九、抓作用發揮,履職盡責顯成效
紅河州在加強鄉鎮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工作中,有效發揮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前沿陣地、戰斗堡壘、橋梁紐帶、示范窗口作用,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和懲防體系建設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個舊市組建異體監督機構。設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村民民主理財小組,與村兩委共同管理村(居)務,完善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制約、協調配合的權力運行機制。綠春縣構筑了鄉鎮、村(社區)反腐倡廉工作新機制。在全縣91個村(社區)建立了“廉政監察站”,全縣 9個鄉鎮成立了以黨委、政府為主體、鄉鎮紀委班子合力實施的“糾風工作站”,在9個鄉鎮駐地設立“便民服務站”。蒙自市拓展紀檢監督新領域,創新推行“陽光村務e路通”,拓展鄉鎮紀委監督工作新領域。目前,全市已有4個鄉鎮的37個村委會、15個社區和366個村民小組的村務、黨務、“三資”管理實現了網上公開,涉及公開資金5.8億元,其余7個鄉鎮都實施了村組事務財務陽光透明運行。彌勒縣開展了黨風廉政建設網格化管理;投資170余萬元建立“陽光彌勒”網絡平臺,主要用于發布全縣12個鄉鎮和東風農場管理局、76個機關企事業單位、136個村委會(社區)、1102個村(居)民小組的黨務、政(企)務、村(組)務、財務和辦事公開信息。瀘西縣各村紀檢委員和村級紀檢監督小組緊緊圍繞涉農政策的落實,全程參與了農村低保擴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黨務公開等工作的監督,有效發揮了農村反腐倡廉“監督員、信息員、助理員、宣傳員”的職能作用,得到了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的充分認可,提升了村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水平,有效防止了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的發生。元陽縣各鄉鎮紀檢監察組織以檢查各項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為重點,實施了惠農政策“兩卡兩問四監督”機制,進一步推動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和強農惠農資金管理,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念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