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中央紀委著眼反腐倡廉新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近年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實踐,狠抓落實,認真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反腐倡廉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由于在理論上缺乏系統研究,在具體實踐中存在重標輕本的現象,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突出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有的已嚴重影響到黨群干群關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積極探索。
一、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現實意義
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指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地域,人民群眾對反腐倡廉建設中利益攸關問題的集中反映,代表群眾的呼聲、愿望和要求。按照這樣的理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具有以下特征:從性質來看,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從后果來看,直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從范圍來看,集中體現多數人的意愿。
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的凸顯期,還處于腐敗問題的易發高發期,集中力量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其次,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舉措;再次,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紀檢監察機關有效參與社會管理的基本途徑。
二、當前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當前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較多,情況十分復雜,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找準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通過綜合分析反腐倡廉實踐中信訪舉報、監督檢查、專項治理、案件查處等情況,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權謀私。少數黨員干部利用職權便利或職務影響謀取不正當利益,是典型的消極腐敗現象。二是鋪張浪費。少數黨員干部揮霍公款,主要表現為公款吃喝、公款配車、公款出國(境)的“三公消費”比較突出。三是履職不力。少數黨員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對待群眾作風官僚、態度粗暴、方法簡單,造成人民群眾辦事難。四是損害群眾利益。少數黨員干部與民爭利,在教育衛生、征地拆遷、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惠民資金等民生領域時有發生。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與之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資源利用、資金監管等體制機制不配套、不完善,存在滋生權錢交易、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的土壤和條件。反腐倡廉建設存在薄弱環節,一些地方和單位管理失之于軟、失之于寬,教育不夠扎實、制度不夠健全、監督不夠得力、預防不夠有效,好人主義盛行,應該及時提醒的沒有及時提醒,應該堅決制止的沒有堅決制止,應該嚴厲懲處的沒有嚴厲懲處,有的甚至包庇腐敗和犯罪。少數黨員干部缺乏群眾觀念,工作作風飄浮,對群眾生產生活漠不關心,不能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蔓延,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引起了人民群眾的極大反感。抓緊解決好這些突出問題,才能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人民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信心。
三、著力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對策措施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新時期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具體體現,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任務。紀檢監察機關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總攬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以實際工作成效惠民生、謀民利、分民憂、解民難。
(一)大力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進程中,黨員干部要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在感情上貼近群眾,視人民群眾為自己的衣食父母,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掛在心上,做到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行動上深入群眾,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了解掌握群眾所思所盼;在工作上為了群眾,想問題、做決策、干工作都要從群眾利益出發,真抓實干,做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政績。大力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必須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本著什么問題突出就整治什么問題的原則,集中開展專項治理。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對開展“四群”教育工作、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情況的監督檢查,對工作推諉、效率低下、敷衍塞責、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后果的,嚴格按照《關于實行領導干部問責制的決定》予以追責。
(二)暢通群眾反映問題、表達合理訴求的渠道。信訪舉報是群眾表達意愿、參與監督的重要方式,是紀檢監察機關掌握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重要渠道。當前,在信訪舉報工作中存在渠道不暢通、信息不靈敏、處理不到位等問題,必須認真加以改進。把信訪舉報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群眾工作來抓,暢通信件舉報、電話舉報、網絡舉報等渠道,堅持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等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做到人民群眾反映問題便捷,紀檢監察機關信息靈通。及時辦理信訪舉報,對紀檢監察業務范圍以內的信訪舉報,通過信訪研判、信訪監督、信訪核查等方式,還原事實真相,依紀依法作出處理;對紀檢監察業務范圍以外的信訪舉報,決不能一轉了之,要發揮紀檢監察機關的組織協調職能,督促相關部門認真解決;對涉及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工作的信訪舉報,要有聞過則喜的態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健全信訪舉報工作機制,完善首訪負責、限時辦結、督辦協調、信訪聽證等工作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的信訪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三)深入推進專項治理工作。抓住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開展專項治理,是遏制和解決不正之風的有效手段,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和最基本的工作方式。要深化工程建設、民生保障等領域專項治理工作,嚴肅查處違規項目審批、規劃調整以及規避招標、虛假招標、轉包、違法分包等問題,嚴肅查辦在土地礦產資源審批、項目實施、工程質量、資金使用、政府采購及執紀執法中的案件。重點整治中小學擇校費和教輔資料過多過濫問題,醫藥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和醫務人員收受“紅包”問題,違法用地、非法拆遷和虛報冒領補償款問題,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問題,違法排污和高能耗高污染問題,安全監管人員失職瀆職問題,截留、擠占、挪用、貪污惠民資金問題。深化“小金庫”專項治理,認真開展慶典、研討會、論壇過多過濫問題專項治理和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鞏固治理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深化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完善政風行風熱線工作機制,認真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建立和完善維護群眾利益的長效機制,既剎風整紀,又建章立制,從根本上遏制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四)強化對行政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只有權力受到監督,才能防止腐敗的滋生蔓延。要緊緊抓住正確行使權力這個關鍵,繼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繼續深入推動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審批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政府采購、工程建設招投標等方面的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有效防止濫用權力現象發生。當前,行政審批權、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公共資源配置權、財政資金管理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必須加強監督。規范行政審批權,建設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充分發揮電子監察實時監控、預警糾錯、績效評估、信息服務等功能,對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全程監控。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清理行政處罰依據,制定裁量基準,細化量化彈性處罰條款,完善行政處罰回避、聽證、公開和執法人員資格準入、淘汰等制度,讓自由裁量權不再自由。規范公共資源配置權,建設公共資源綜合交易平臺,將工程建設招投標、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礦產資源開采權出讓、政府采購等交易活動集合到一個平臺,實行“陽光”交易。規范財政資金管理權,清理整頓財政專戶、部門和單位銀行賬戶,完善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公務卡支付等制度,推進財政預算決算公開,特別要公開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等行政經費支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要繼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民主集中制,認真執行“三重一大”議事規則,實行集體決策,決不允許個人和少數人說了算。要積極探索與權力運行相配套的激勵機制,促進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抓好監督防范,及時發現和糾正領導干部執行政治紀律、經濟紀律、工作紀律、群眾紀律等方面的問題。要實行廉政把關制度、把好選人用人關,有效遏制用人腐敗和不正之風,不斷提高從源頭治理腐敗的制度化水平。
(五)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一是深入推進基層事務公開和透明。以落實群眾知情權為重點,大力實施各項公開制度,認真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維護群眾利益。深入落實《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積極探索黨的地方組織黨務公開工作,繼續抓好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加大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廠務公開、村(居)務公開和公共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力度,將各種公開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協調,形成合力。要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不斷擴大公開的內容和范圍,逐步推行網上審批、咨詢和答復等措施,促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二是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鞏固先進性教育和學習實踐活動成果,結合創先爭優活動,教育和引導基層黨員干部牢固樹立遵紀守法、服務群眾的意識,切實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依照黨紀條規和監察法規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監督。注意解決基層干部在征地拆遷、涉法涉訴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嚴肅查處少數基層干部濫用職權、涉黑涉惡、侵吞國家和集體財產等行為。深入開展民主評議基層站所、評議部門和行業風氣等工作。三是加大對損害群眾利益行為的問責力度。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問責制的各項規定,認真落實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績效管理制等制度。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開展監督檢查,堅決糾正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呼聲置若罔聞、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甚至與民爭利、以權謀私的行為。對因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嚴重侵害群眾利益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張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