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和“破窗理論”效應帶給黨員領導干部的啟示

發布時間:2014-12-05 10:04:42   來源:云南省紀委

用“零容忍”態度嚴懲腐敗行為,掃除腐敗的“蒼蠅”和“老虎”,依法從政,廉潔從政,政府才能成為清廉政府、誠信政府和陽光政府。黨員領導干部應以“破窗理論”效應啟示,進行自我約束,人人都不去打破“玻璃”,人人都爭做“玻璃”的守衛者,才能從源頭上預防腐敗。

一、以“零容忍”態度,嚴懲腐敗行為,促廉潔政府

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現象毫不寬容,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堅決查處一個;對腐敗行為,發現一起堅決糾正一起;堅持“露頭即打”,防止滋生蔓延。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對腐敗必須“零容忍”。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自己的根本宗旨。這就決定了黨與腐敗水火不容。從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關于《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2年5月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槍決第一個腐敗分子謝步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嚴懲腐敗分子劉青山、張子善,到改革開放以來懲治100多名省部級貪官,無不表明,不論是在革命戰爭的艱難歲月,還是在建設改革的和平年代,黨始終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

(二)當前反腐敗的嚴峻形勢決定對腐敗必須“零容忍”。這些年,盡管我們黨不斷加大反腐敗工作力度,但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易發多發:有的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涉及人員眾多,特別是在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腐敗行為更加復雜化、隱蔽化,監督機制和預防腐敗手段還不健全,揭露和查處難度加大;少數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嚴重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問題比較嚴重。在如此嚴峻的反腐敗斗爭形勢面前,我們對腐敗的態度別無選擇,只能是“零容忍”。

(三)紀委監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必須“零容忍”。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一直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抓反腐敗工作,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管是誰,不管地位多高、權力多大,只要觸犯國家法律和黨的紀律,就一查到底、決不手軟。各級紀委要不辱使命,履行好監督執紀的職責,嚴格審查和處置黨員干部違反黨紀政紀、涉嫌違法的行為,嚴肅查辦貪污賄賂、買官賣官、徇私枉法、腐化墮落、失職瀆職等案件。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加大國際追逃追贓力度,堵住貪官外逃的“出路”,決不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2013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收信訪舉報195萬件(次),初步核實處置反映問題線索19.7萬件,立案17.2萬件,結案17.3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8.2萬人,查處了31名中管干部、200多名廳局級干部,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的9600多人。2014年以來,截止3月底,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3.3萬多起,處理違反“八項規定”的黨員領導干部4.2萬多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萬多人,給予組織處理或者批評教育3.2多人。如果沒有“零容忍”的態度,就不可能取得這樣大的工作成效。

(四)黨和政府反腐敗的基礎工作要求做到“零容忍”。反腐敗是一個系統工程,懲治腐敗只是一方面,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在幕后。如果基礎工作做不好,那么,“零容忍”就可能等于零。黨和政府在反腐敗工作中,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證,落實責任是關鍵,這三項基礎工作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奠定“零容忍”的堅實的思想基礎;要求黨和政府必須緊緊圍繞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這個核心,抓住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關鍵環節,認真落實黨委領導反腐敗的主體責任、紀委的監督責任,結合落實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工作規劃,加強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和反腐敗國家立法,健全廉政風險防控、防止利益沖突、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逐步形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以制度來保證黨和政府反腐敗工作。

二、黨員領導干部以“破窗理論”進行自我約束,預防腐敗行為發生

(一)“破窗理論”帶來的啟示。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了一項試驗,他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街區。其中一輛車,他摘掉了車牌,打開了頂棚,結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另一輛完好無損停放在此,一個星期都安然無恙。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完好無損的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很快車就被盜了。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預防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被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玻璃,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同樣,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員通過濫用權力或不作為獲取不當利益的行為產生出腐敗行為,如果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員未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理想信念不堅定,黨性修養未增強,權力觀未正確樹立,那么久而久之將會受到腐敗思想的侵襲,抵擋不住“錢、權、色、利”的侵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這就是“破窗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

(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需從自我約束做起。“公生明,廉生威”,領導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領頭雁”,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十分重大。特別是在廉政建設上,領導干部能不能帶頭嚴格自律、廉潔從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世情、國情和黨情都已經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新觀念、新思想、新風尚、新知識大量涌現的同時,國外的資產階級思想、國內的傳統思想和其他一些思潮也隨之而來。少數黨員干部受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迅速抬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在工作生活中從三個方面入手,嚴格自我約束,才能做到清正廉潔。

1.牢記為民服務宗旨,正確對待手中權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工作時強調指出“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要為人民用好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領導干部手中都掌握著這樣那樣的權力,一個人經過組織培養,自身修煉,隨著工作經驗的豐富,有可能從一般干部提拔為領導干部,從副職提拔為正職,從下級單位的領導提拔為上級單位的領導,地位的變化,對其本人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應對權力的本質有清醒的認識,要始終清醒的明白,權力是人民給的,而不是憑自己的“本事”獲得的,憑關系取得的,憑某領導恩賜來的,2013年以來,全面查處了一批省部級高官“大老虎”,他們無一不在“銀彈”、“肉彈”的攻擊下墮落為人民的罪人,這說明權力一旦背離人民群眾這一主體,就必然走向腐敗。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必須牢記權力來自于人民,權力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基本觀點。

2.權威不與權力大小或者掌權者的官架子大小成正比。

現在,少數領導干部有一種錯覺,認為手中有了權力,自然就有了權威。特別是當他感到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幫,甚至一呼百應的時候,更加忘乎所以,久而久之,就擺出一副官架子,高高在上,盛氣凌人,這是極其錯誤的。其實,權力并不等于權威。權威應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權力本身所產生的的威力;二是權力擁有者個人的人格魅力。有權力不一定有權威,沒有權力的也不一定沒有權威,權威更不是與權力大小或者掌權者的官架子大小成正比的,領導權威大小取決于領導者在被領導者心目中的認可度、接受度,如果群眾不認可、不接受你,地位再高,權力再大,也不可能有權威,相反,還會被群眾所拋棄。400多年前,河北無極縣縣令郭允禮立了一塊“公廉石碑”,碑文道:“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只要我們一心為民,辦事公道,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人民群眾中就有權威。

三、堅守“慎初”、“慎微”和“慎欲”,把好個人關。

堅守“慎初”,謹防“第一次”做不法之事。“守身如玉當慎初”,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一個由小到大、由輕至重、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過程,黨員領導干部保持自身廉潔,關鍵在于第一次,把好第一關,就掌握了主動,就能在各種腐蝕誘惑面前立于不敗之地。第一道“防線”被沖破了,往往會“兵敗如山倒”,在“不義之財”面前慎重對待“第一次”,果斷拒絕“第一次”,對領導干部來說至關重要。守住“第一次”,我們就能在廉潔與腐敗的較量中贏得勝利。

堅守“慎微”,謹防“小節”不保,“大節”難守。有些領導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多抽幾條免費煙、多喝幾瓶公家酒,逢年過節收受一點數額不大的紅包是人之常情,是小節,無傷大雅,這種認識導致的結果是漸漸放松自我約束,滋長放任心理,最后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每一名領導干部要懂得事物發展的辯證法,懂得小節不拘釀成大惡的生活法則,注意防微杜漸,見微知著,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堅守“慎欲”,謹防放縱個人欲望。貪欲是一切腐敗之源,追求私欲的滿足是腐敗行為的原動力,從一些案例看,某些黨員干部的貪污犯罪就是從笑納一瓶酒、一條煙,從推推讓讓收紅包、逢年過節收贈禮開始的,如果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那么,必然會積小腐成大腐、積小貪成大貪,使一些干部一步步滑向腐敗深淵。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都要知足常樂,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始終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淡泊的心境。(鄧婷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