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時代新風尚 凝聚公德正能量

發布時間:2014-09-18 16:20:41   來源:云南省紀委

時代的進步離不開道德風尚的引領,社會的文明離不開道德力量的傳遞。“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當代雷鋒”郭明義,“溜索醫生”鄧前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用他們的善行壯舉彰顯了時代道德追求,傳遞著社會正能量。正是他們的至誠大愛,引領了社會的新風正氣,不斷召喚人們敬善從善、見賢思齊。其實,“活雷鋒”離我們并不遙遠。

委廳機關有這樣一名同志,他叫王信蘇,1999年從部隊轉業,現在省委巡視辦擔任駕駛員兼機要交換員的工作。今年春節,王信蘇同志回到老家東川區銅都鎮賴石窩村探親。2月3日,正值農歷大年初四,中午時分,村民夏明春家緊連住宅的牲口棚突發火災,一旦火勢無法控制燒著住房,連片相鄰的十余戶農戶將無一幸免。由于村子所在位置離城區有近20公里的崎嶇山路,即使報了火警,消防車輛和人員也無法及時趕到著火點實施有效救援。火情發生后,在家看望老人的王信蘇第一時間趕到了火災現場。他一看,大火已經吞沒了大半間屋子,由于天干物燥,兇猛的火舌仗著大風,不斷往屋頂上竄。大人小孩被嚇得驚惶失措,夏家的女主人被嚇得癱軟在地,由于事發突然,火勢兇猛,周邊群眾不知所措,沒人敢靠近。眼看大火就要將整間房屋吞沒,情況緊急,王信蘇二話不說,抄上水桶打滿水便跳上了緊挨著牲口棚一側的院墻,開始救火,同時組織現場的青壯年救災。見他沖在前頭,其他村民也紛紛行動起來,老人和婦女在房下負責接水、送水,年輕人則與他一道站在院墻和屋頂上撲救。但是,由于牲口棚房內堆滿了柴火和草料,僅憑這樣一桶水一桶水的澆,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王信蘇當機立斷,一面招呼村民從左鄰右舍拉來膠管,運水滅火,加大撲救力度;一面和幾個小伙子用鋤頭拆斷了著火點與正房山墻聯接處的梁、椽和瓦片,阻止火勢蔓延。突然“咔嚓”一聲,王信蘇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塊燒斷的木板上,整個身子就往火場里陷了進去。幸好一塊廊緣板掛住了腳,他迅速抓住一根椽子,重新站到阻斷火頭的位置。下面的村民見狀,都勸他趕快撤下來以免更大危險,夏家女主人更是被嚇得連哭帶喊,“快下來吧!房子燒就讓他燒吧!別為了救火,把人弄出個好歹來。”可王信蘇毫無畏縮,繼續帶領村民救火。這時,護林防火巡山點的村干部得到消息,組織人員趕到了現場增援。大家齊心協力,奮戰到下午四點多鐘,終于把大火撲滅了。事后統計,此次火災過火面積近50平米,除夏家和鄰居雷興全家牲口棚燒毀、雷家的廚房屋頂被燒塌外,沒有造成更大損失,而王信蘇同志在救火時腰被扭傷,大腿也被劃破。鄰居受災,王信蘇疼在心上,他將自己身上僅有的300元錢拿出來慰問了兩戶受災的群眾。

然而令王信蘇沒有想到的是,火災撲滅了,夏雷兩家的矛盾卻升級了。原來,此次遭受火災的夏家和雷家在十多年前,因各有一個女兒被拐賣而相互猜疑,結下怨仇,關系勢同水火。此次火災由夏家而起,雷家認為是夏家故意縱火燒屋,因此不但不積極參與救火,反而從鄰村叫來一眾親戚,手持刀棍,準備報復夏家。王信蘇聞信后趕快帶著其他鄰居,及時把兩家人勸開,又分別做了耐心細致的疏導解釋工作,才暫時控制了事態。第二天,由于夏雷兩家長期積怨太深,矛盾再次升級,準備械斗。盡管村干部和其他群眾苦心說服調解,最終兩家還是動了手,傷了人,各有一人住進了醫院。事情發生后,作為公職人員的王信蘇感到事態嚴重,為避免兩家再次發生打斗,解開各自心里面的“疙瘩”,他不顧受傷的身體,趕往醫院看望傷者,分別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做思想工作,闡明利害關系,經過耐心的說服,反復的協調,兩家人終于達成和解。最終,在當地村干部的主持下,兩家人在調解材料上簽了字,握手言和。

探親結束回到工作崗位后,王信蘇同志對自己的壯舉及受傷的事只字未提。直到村干部把錦旗送到委廳機關和《昆明日報》報道了他臨危不懼,見義勇為,帶領村民撲救火災的事跡,我們才知道這位平時靦腆內向的老同志原來是位見義勇為、不求回報的救火英雄。委廳領導知道這件事后,十分關心,專門派了工作組到王信蘇同志的家鄉了解情況,慰問災民。在與村民的訪談中,工作組的同志才知道,類似情況于王信蘇同志來說可不是第一次。在部隊服役時于1990年10月,他和省一監武警戰士付廷龍一道在昆明陸軍學院車隊洗車池共同救起一名4歲的落水女孩,付廷龍所在部隊知道后,為其榮記三等功,而信蘇同志卻壓根就沒向自己部隊報告。2001年至2008年間,家境并不富裕的他還長期資助昆船集團因病貧困職工何興勇和趙菊華夫婦,直至兩人相繼病逝。多年來,但凡回鄉探親,王信蘇都會帶上幾包茶葉、幾袋餅干、幾瓶酒去看望村里的老人。他還經常動員身邊的一些親友,把舊衣物收集起來,捐給村里需用的人。在回家探親的山路上看見老人或孩子,王信蘇也會熱情招呼他們上車,載上一段路。這一樁樁一件件,王信蘇同志都不曾與人主動說起,因為在他看來,這些事都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但是,資助不多卻能讓困難的人露出笑臉,禮物雖輕卻能讓孤獨的老人感受到關愛,事情雖小卻傳遞著社會正能量,昭示著道德的主流風向標。還有一件事,也讓我感觸頗深。上個學期,王信蘇同志的兒子在校學習期間,因老師疏于照管,被同學推倒致腿骨骨折住院,直接影響到體育中考。為此,校方和學生家長都十分擔心王信蘇同志會不依不饒。但王信蘇同志得理讓人,通情達理,不僅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反過來還寬慰責任老師和對方家長,把照顧孩子的責任自己承擔進來。仔細想來,在今天這樣一個人際關系如此敏感,甚至于劍拔弩張的浮躁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不正就是道德潤滑劑和這種相互理解嗎?

其實,道德不止是感天動地,更不止是驚心動魄。道德就像一滴雨露,雖稍縱即逝,卻能滋潤心田;道德就像一支蠟燭,雖平凡普通,取卻能驅趕黑暗。“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一件件善的小事、一樁樁平凡的義舉,如雨露、溪流一般匯聚成了這個國家的大道、這個民族的大德、這個社會的正能量。道德重在行、貴在恒。而在你我的身邊,像王信蘇同志這樣數十年如一日,樂于助人、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傳播正能量的人還比比皆是。

省紀委案件審理室的楊衛華同志,大學畢業后被選調到委廳機關,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十七年。在信訪工作時,面對情緒激動的上訪群眾,他始終是微笑著遞上一杯熱茶,用心傾聽,認真處理,在初核約談、信息簡報、統計分析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到機關黨委后,他悉心收集委廳黨建工會、文明創建、綜治維穩的好做法、好經驗,整理編報圖文信息,積極參加科學發展觀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08年作為第二批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下派到祿豐縣金山鎮,他主動深入基層,貼近群眾,走訪慰問孤寡老人,幫助農戶育苗插秧,與大家一起共商發展思路、爭取資金項目,積極奔走呼吁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為山區的孩子們點亮希望。去年,岳父因急性胰腺炎三次住院治療,病情很不穩定,但考慮到案審室人手少、任務重,他始終沒向組織開口提出休假陪護申請,堅持與室領導和同志們一起加班加點,依紀依法審核處理案件,手頭的案子沒有一件被耽擱延誤。

楊衛華同志不僅是一名忠于職守的紀檢監察干部,工作之余他還是一名熱心的機關活動組織者和社會公益志愿者。所負責的工會羽毛球興趣小組堅持每周活動,不僅鍛煉了干部職工體質,更增進了友誼團隊精神,現已成為機關參與人員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效果影響最好的項目之一;12年8月,隨隊參加片區工會羽毛球聯賽,榮獲團體二等獎;13年11月,組織機關隊員參加李永波杯全國羽毛球昆明站爭霸賽,展現紀檢監察干部的健康向上、頑強拼搏的良好精神風貌。12年6月,他作為環保志愿者參加昆明市“綠色生活﹒暢想盤龍”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以騎車巡游的方式倡導綠色生活、低碳出行,發出“人人行動起來,節約資源推廣綠色消費”的倡議;13年5月,組隊參加省光彩事業促進會舉辦的“健康助力愛心公益活動”,籌集助學公益基金,筑就愛心圓夢平臺。這一切,用他自己的話說:“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既然選擇了紀檢監察工作,就得為這份黨和人民的事業堅守一份執著,就一定能體會真情摯愛,感受春暖花開!”

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他們或許并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他們都心甘情愿把自己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用這一件件小事,用這一年年堅持,盡情地抒發和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國家公職人員“學習雷鋒、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

隨著,經濟社會深刻變革,轉型轉軌加速進行,從思想觀念到利益關系都日益多元、多樣、多變。在社會轉型期與矛盾凸顯期疊加的背景之下,現實社會常有普遍亂象和極端個案刺痛我們的內心,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受到少數人的肆意挑戰,“道德滑坡”的質疑一浪高過一浪。復雜而嚴峻的形勢,給社會道德構建和公民道德培育以空前壓力,是王信蘇、楊衛華這樣一些同志,用他們一連串的凡人善舉,不斷感動著、溫暖著我們每一個人,激發我們對積極向上、崇高向善的熱烈渴求。弘揚社會公德,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職工都責無旁貸,都應該有所擔當!我們不僅要學習戴興同志、陸志春同志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奉獻精神,學習王信蘇同志見義勇為、挺身而出的浩然正氣,學習楊衛華同志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大愛情懷,更應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培育優良的作風、高尚的人格,用真情照亮社會、照亮人們的心靈,用實際的行動弘揚時代新風尚,匯聚成更為宏大的“正能量”,去彰顯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紀檢監察機關形象和風采!(翟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