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著力打造民族特色廉政文化陣地

發布時間:2014-04-22 10:43:02   來源:云南省紀委

近年來,文山州各級黨委、政府和紀檢監察機關在開展廉政文化示范點“六進”創建活動中,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資源,傳承紅色歷史精神,注入民族文化元素,著力建設民族廉政文化陣地,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廉政文化品牌。

一、傳承文化,挖掘歷史廉源。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和內涵,將能夠體現當地民風、民俗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壯族的“那文化”、苗族的“蘆笙文化”、瑤族的“度戒文化”等融入到廉政文化建設中。廣南縣依托銅鼓廣場、皇姑廟、馬蹄井等旅游資源,挖掘“三月三”花街節暨民族服裝藝術節、地母圣經、接皇姑和句町文化、土司文化、稻作文化、銅鼓文化等民間民族文化,以“創建清廉家園”為主題,著力建成省級文明縣城。在廉政文化進校園中,該縣城區一小學生自發創作廉潔兒歌和童謠,學校自行研發校本教材《世外桃源是我家》,系統介紹廣南的銅鼓文化、民族文化,讓學生從小接受“崇廉尚儉”的廉政教育。富寧縣民政局制作了一套少數民族手工刺繡成品和手工藝術品,懸掛在辦公樓的“正氣繡廊”和“潔凈藝廊”上。硯山縣平遠鎮田心社區,將伊斯蘭文化與廉政文化融合,利用每星期清真寺禮拜的機會,向群眾宣傳廉政文化,做到“十必講”。與此做法類似的還有文山市紅甸回族鄉茂克村。西疇縣新街鎮岔河村小組結合當地民族特色文化編創廉政漫畫,繪制一條具有民族風味的廉政文化長廊,還將廉政格言警句繡在簸箕上,懸掛于各家各戶的墻壁。該縣法斗鄉在街心、路燈桿等醒目位置懸掛廉政警句標牌、張貼廉政宣傳畫,將干部廉潔從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社會廉恥公德等內容與本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展示,打造全長約1000米的廉政文化一條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廉政文化景觀。文山市尋找鄉土特色與廉政文化的結合點,研創了“聯姻”廉政文化、廉政“鄉土特色菜”等,廣受好評。該市追栗街鎮塘子邊村組織力量對苗族的繁衍過程等歷史人文資源進行挖掘整理,設計制作圖文并茂的廉政宣傳長廊,將“苗族文化起源”、“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民自治”等內容納入展示,使廉政教育更貼近實際。

二、依托資源,培育紅色廉花。以傳承革命老區精神為源泉,依托現有的革命資源,寓教于建,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紅色廉政文化。富寧縣借助黨史辦圖書館豐富的藏書開展“紅色課堂”廉政教育活動。每年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參觀谷拉革命老區甘屯紅軍洞的實地防御工事,講述紅軍在艱苦環境中堅持不擾民住進山洞,堅持戰斗并保護和轉移群眾的真實故事,教育領導干部堅持群眾路線,改進“四風”,勤政廉政。該縣里達村委會借助自身是討蔣自救軍第一縱隊指揮部舊址的條件,將農村廉政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在清明、端午、春節等節日期間,組織村黨員干部及群眾到革命遺址開展教育活動,以舉行民族舞蹈表演、唱革命山歌、演小品等形式,回顧艱難歲月,牢記光榮傳統,成為了第一批省級廉政文化示范點。文山市依托“中共武定特別支部紀念碑”、白路紅軍標語、獅山紅軍哨、烈士陵園、邊縱戰斗遺址、滇北工作團地下交通站舊址等6個紅色教育基地,組織開展廉政教育活動。廣南縣利用柯仲平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資源,實施春風化雨行動,實現革命傳統教育與廉政文化相溶結合。丘北縣從天星鄉滇桂黔會議遺址中挖掘紅色素材,2012年以來,共收集到廉政物件20余件,展覽作品100余件,制作廉政文化宣傳“紅色展板”并組織干部群眾參觀。去年以來,文山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切入點,圍繞文山軍史館、老山主峰等七個骨干教學點,全力打造“老山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夯實廉政教育基礎。通過開設具有史情、深情、戰情、魚水情、悲情“五情”特點的信念之課,做到一點一課一教案,通過親歷者言傳身教,讓受訓學員切身感受“老山精神”的時代內涵,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目標,實現凈化靈魂、堅定信念。

三、創新方式,唱響民族廉歌。改變以往單純以文件安排部署廉政文化活動的形式,利用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特質,將黨風廉政教育融入民族文化,轉化成群眾喜聞樂見的相聲、小品、快板、紅歌、戲劇、舞蹈等作品,并通過開展縣文工團、縣老年文藝隊和民族文藝隊進鄉(鎮)、進村寨、進社區等廉政文化活動,讓群眾零距離品賞廉政文化大餐。文山市臥龍街道清水塘村發揮“壯族紙馬舞之鄉”的優勢,自創、自編了具有本地少數民族特色的廉政戲,在民族傳統節日里演出。在廉政文化進農村中,富寧縣里達鎮里達村委會組建了龍泉花燈隊、嫂子花燈隊、夕陽紅、舞龍舞獅等多支文藝隊,各自編排出能夠反映新農村建設、黨風廉政、農村生活的文藝節目,如《幸幸福福過小康》、《里達家鄉變了樣》。該縣阿用鄉活用當地壯戲、山歌對唱等民族文化資源,在坡落、平兌兩個村組建“廉政壯戲山歌文藝隊”,編排《土司李天寶抓貪官》、《風清氣正說廉政》等壯戲節目和壯族山歌“排排對”《干部十問》、《勸廉歌》等詞腔,在壯族“七月十四”、春節等節日組織演出,讓干部群眾在壯戲一演一唱、山歌一問一答中接受廉潔自律教育。廣南縣董堡鄉董堡村委會月亮壩村小組,把黨風廉政內容編入墻體文化和苗族傳統的蘆笙等歌舞表演,讓村黨員干部群眾在觀賞中受到啟發。此外,珠街鎮的“跳弦子舞”、壩美鎮的“龍丫歪”“沙戲”“山歌”以及者兔的“手巾舞”等民族文化均融入了廉政文化。硯山縣大稼依社區文藝隊自創《黨風廉政譜新篇》、《八榮八恥記心間》、《稼依人民唱起來》等曲目,并將曲目作為垃圾清運車的音樂進行播放宣傳,讓群眾耳濡目染,增強廉政歌聲的渲染力。丘北縣依托民族花燈文化底蘊,編創《審村長》、《三難升官郞》等廉政文化花燈劇,在全縣巡回演出30余場次,受教育6萬余人次。

四、拓展載體,創建邊境廉地。各邊境縣結合特有的區位優勢,通過讓廉政文化上街道、上廣場,進營地、進村寨、進家庭,創建邊境廉地。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小坪寨民族特色旅游村,利用其是老山腳下第一村的區位優勢,將板報、宣傳櫥窗、文化小廣場打造為廉政文化宣傳陣地,向邊疆人民展示廉政文化。富寧縣田蓬鎮政府與駐田邊防一營三連結合田蓬邊境實際,突出軍地廉政文化交流、南疆紅領巾輔導建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軍民魚水情,聯合打造紅色廉政文化示范點。由當地紀委、組織駐田某部一營三連和田蓬鎮文化站、富寧縣二中、田蓬鎮第一中心學校等單位和部門共建廉政文化墻2面,建廉政文化圖片展覽室1個,主要展出南疆紅領巾輔導站育苗園丁及對越自衛反擊戰、軍地聯合講授反腐倡廉形勢教育課相關圖片和資料,建廉政圖書館1個,藏書3000余冊,愛國教育基地活動場1個,每年組織地方干部群眾聯合開展軍事知識訓練和走邊關活動2次以上,種植廉政樹178棵,在廉政樹上裝訂由邊防戰士和地方干部群眾收集推薦的廉政格言警句178條。馬關縣在金廠、小壩子等邊境鄉鎮組織開展黨員干部家屬“廉內助”評選活動,營造文明家風,召開家庭助廉座談會4次,“廉內助”評選活動2次,評選優秀“廉內助”7人次。(文山州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