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平縣以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原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寓廉于物”、“寓廉于樂”、“寓廉于景”、“寓廉于史”、“寓廉于文”,在傳承、保護民間民族文化和發展民族特色原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推進廉政文化建設。
一、以民族特色建筑為載體“寓廉于物”。充分挖掘彝族、傣族民族特色建筑中蘊含的廉政元素“寓廉于物”。一是依托彝族文化長廊,弘揚彝族勤勞勇敢、熱愛和平、追求幸福、崇尚廉潔的民族精神。在縣城平甸河兩岸以環河護欄的形式修建了獲世界吉尼斯紀錄認證的“世界最長的彝族浮雕文化長廊”—新平彝族文化長廊。長廊全長7公里,共有經典彝族文化浮雕3317幅, 涵蓋了彝族的史事史籍、創世神話、英雄傳說、愛情故事、宗教禮儀、彝族風俗等內容,薈萃了《查姆》、《梅葛》、《勒峨特依》、《阿細先基》等史詩,記載了彝族先民自創世以來的發展歷程,展示了中國彝族經典文化和新平彝族的歷史文化、風俗風情,宣揚了彝族文化中的淳樸善良、勤勞勇敢、崇尚廉潔的民族精神。二是依托花腰傣文化傳習館,弘揚花腰傣崇敬自然、熱愛生活、追求自由、崇尚正義的民族精神。在漠沙鎮南堿村、大沐浴村和戛灑鎮新寨村修建了3個花腰傣民族文化傳習館,收集展出了一批反映花腰傣風情習俗的歷史文物、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民族服飾等,充分展示了花腰傣逐水而居、崇拜萬物有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間民族歷史淵源和歷史文明。三是依托聶耳母親文化展覽館,弘揚聶耳精神。在聶耳的母親彭濟寬女士早期生活過的漠沙鎮南薅村修建了“聶耳母親文化展覽館”,收集整理了一批彭濟寬女士早期生活的生活物品、圖片資料、考證史料等,生動再現了聶耳在母親的教育引導下成長為“人民音樂家”的歷程,展現了一位偉大母親勤儉持家、深明大義的慈母情懷,弘揚聶耳精神,激勵后人愛國、創新、成才。
二、以民族特色文娛活動為途徑“寓廉于樂”。充分借助地域特點突出民族風情濃郁的各種民間民族文娛活動“寓廉于樂”。一是以大眾廣場民族舞為主導,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先后投入8556萬元修建縣城民族文化廣場、中心廣場、小花園古戲臺和鄉鎮文化廣場等活動陣地。通過定期或自發的開展廣場主題文化活動,組織干部群眾集體同跳具有濃郁彝族、傣族特色的民間民族舞蹈,傳承民族文化,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以民間民族文藝隊為龍頭,傳承民間民族文藝,宣傳廉政知識。全縣共組建在民間民族文藝隊、民間文藝協會129支。文藝隊經常在本村、周邊鄉鎮(村)或縣城活動演出,自編、自導、自演民族歌舞、花燈戲劇、民族小調、民歌、方言小品等極具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文藝節目,謳歌新平改革創新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宣傳廉政知識。如彝族歌舞《舞動的彝山》、彝族花鼓舞、煙盒舞等,傣族歌舞《花腰韻》、《傣雅銀鈴操》、《梅哈亮銀》等節目不僅深受群眾喜愛,而且享譽省內外。三是以“三進”活動為抓手,普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錄制6套不同風格的民族歌舞節目、民族健身操,編撰《新平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讀本》,在全縣中小學中普及和傳承,使中小學生了解和掌握新平悠久歷史、燦爛民族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高尚情操。開展民族文化、廉政文化進社區、進村寨活動,輔導培訓民族小調50首、民歌24首、編排歌舞節目36個、培訓民族文化知識12期,提高少數民族群眾學習和展示自身文化的自覺性,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以民族生態旅游景點景區為載體“寓廉于景”。把廉政文化建設與推進民族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以景點景區為載體“寓廉于景”。一是以縣城景點景區廉政楹聯為載體,詠物、寫景、勵志、倡廉。以創建中國楹聯縣城為契機,在縣城人員密集、群眾休閑娛樂聚集的桂山公園、水上公園和小花園的文化長廊、亭子懸掛以詠物、寫景、勵志、倡廉為主要內容的楹聯62副,如“四千里河山金稻香煙鮮花碩果呈新貌,十七族群眾勠力同心改地換天建小康”等,描繪新平美景、陶冶情操,展現建設成果、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二是以民族生態旅游區為陣地,打造“廉政楹聯一條街”。在以花腰傣風情為主的民族生態旅游區——戛灑鎮花街懸掛以展示絢麗多彩的花腰傣飲食、文化、生產生活習俗、婚戀、服飾等為主題的楹聯180副,打造“廉政楹聯文化一條街”,如“花腰傣,奇風異俗,萬種柔情臻大美;戛灑江,百轉千回,一腔母愛潤新平”等,展現民間民族優秀文化成果,頌揚民族團結、繁榮發展。三是以“神秘哀牢之旅”宣傳為依托,滲透清廉思想。依托境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磨盤山、石門峽、南恩瀑布、耀南山等旅游資源,借助打造“神秘哀牢之旅”品牌機遇,組織搜集、整理了一批關于哀牢山的廣為流傳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近代英雄人物故事,如《“新平”縣名的來歷》、《白銀與老廠》、《陸軍少將尉遲鳳崗》等,編入旅游宣傳資料,豐富了景點景區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展示了新平的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滲透了清廉思想。
四、以歷史典故文物遺址為陣地“寓廉于史”。充分發掘新平悠久的歷史文化、傳說典故以及革命遺跡遺物,弘揚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寓廉于史”。一是以革命遺址為陣地,繼承革命光榮傳統,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新平縣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是滇中區第一個建立縣級人民政權的縣,是滇中區十三個縣的指揮中心,滇中獨立團長期在新平浴血奮戰,在各地留下了革命斗爭足跡。新平縣于2010年對縣域彌足珍貴的35處革命遺址進行了普查,發掘豐富的黨史資源和革命精神內涵,并匯編成《紅色印記》一書,繼承和弘揚革命先烈和老一輩革命者的光榮傳統、革命斗爭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二是以紅色旅游景點為載體,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隴西氏族莊園打造成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為一體的旅游景點。隴西氏族莊園是新平土司制歷史的縮影,也是滇中解放戰爭中最為慘烈的陣地。通過對外旅游開發,讓游客領略新平傳統園林建筑的魅力,認識“滇南匪霸”李潤之的反動本質,重溫哀牢山革命斗爭血雨腥風的歷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在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平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建興鄉帽盒山修建了帽盒山革命斗爭史展覽館,內置展板、歷史照片、實物等,牢記歷史、緬懷先烈、激勵后人。
五、以民族文藝刊物為平臺“寓廉于文”。以宣傳經濟社會發展、謳歌改革開放、反映民族風俗風情為主旨的文藝刊物為平臺“寓廉于文”。一是以文藝刊物為平臺,宣傳廉政文化。縣文聯創辦《哀牢山》文藝季刊,開辟專欄刊登以反腐倡廉建設為主題的小說、散文、詩歌,如《磨盤山之魂》、《革命回憶錄》等作品,謳歌先烈、崇尚正義。目前,已發行《哀牢山》季刊80期,發表文藝作品3200余篇。二是以學會活動為中介,宣傳廉政文化。縣楹聯學會、詩聯學會主辦《新平藝苑》刊物,刊載詩詞楹聯、書法繪畫作品,傳承詩詞藝術、書法藝術,培養高雅情趣、抵制腐朽奢靡之風。印發《新平藝苑》8期,刊發詩詞、楹聯、書法繪畫作品200余條(幅),編輯出版《新平詩聯選》圖書9集。三是以文化專輯為平臺,宣傳廉政文化。縣文聯編輯出版了《中國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觀》涵蓋了歷史淵源、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風民俗、建筑名勝等內容,展示了花腰傣古老而又神秘的獨特魅力。2003年,又編輯出版了《中國彝族精典文化圖集》連環畫,分上、中、下三冊,以2019幅圖涵蓋彝族的史事史籍、創世神話、英雄傳說、愛情故事、宗教禮儀、彝族風俗等為內容,繪畫圖集1200多頁,聚彝族文化之經典,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彝族由古及今的厚重文化底蘊。(新平縣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