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化民

發布時間:2014-05-20 10:04:00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他平日穿“戈綈”(一種粗糙的絲織品,當時為普通衣料)做的袍子;古代貴夫人走路以衣拖地,以不露腳面為美,他寵愛的慎夫人卻“衣不曳地”,連閨房的帷帳用的都是沒有花紋的布帛,十分簡約。對自己的身后事,文帝主張薄葬,反對奢華。他多次叮嚀,建陵要就地勢而行,從簡辦事,不允許勞民傷財。因此,“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臨終前,他又下遺詔,強調:“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我甚不取。”

  漢文帝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司馬光這樣描寫“文景之治”:國家太平無事,除非遇到嚴重旱澇災害,老百姓家家富庶,戶戶糧足,官府的庫房貨物堆積如山、用之不竭,京師府庫中的錢數不勝數,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散落的錢無法計算,倉庫里新糧壓舊糧,廣闊田野里騾馬成群。因為政治清明,經濟富足,所以風俗大變,人心遷善。

  漢文帝以身作則,是“文景之治”得以形成的關鍵。論及盛世形成的緣由,司馬光說:“(文帝)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后世鮮能及之。”

  歷史上的各種經驗教訓總是告誡后人,當權者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嚴格地“正克左右”。在正常情況下,左右幕僚的言行及觀念應與主政者保持一致,人們總是把他們的一舉一動看作是主政者的化身。主政者身邊工作人員的思想、作風乃至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對主政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他們可以有“參謀成事”之功,也可能有“弄權敗事”之罪。所謂成亦蕭何,敗亦蕭何。

  用現代的觀念來看,領導者的自律和自我約束,都是一種秩序,是一種對權力、欲望與快樂的自我控制力。只有保持恥感,有強烈的羞恥心,以及不愿見惡于人的畏懼心,才可能做到約束與自律。審慎和自律尤其是保證領導者不脫離人民群眾,并能抵制來自四面八方誘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