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廉之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發布時間:2014-06-10 09:41:00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孔子說廉之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利益面前,要想到道義;在國家危亡關頭,不惜付出生命。“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作為積淀了兩千年的傳統美德,今天我們要更好地把它發揚光大起來。

  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意謂看到利益要考慮合理與否,國家遇到危險要敢于付出生命。這是子路問什么才是完美的人時孔子回答的話。成語“見利思義”和“見危授命”均出自于此。

  我們分別看看這兩句話。

  關于“見利思義”。孔子是人性論的集大成者,他說:“冬飽則身溫,夏飽則身涼。”(《亢倉子·農道》)這些話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道理:利,是人之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富比窮好。因此,求利是人性使然,人人都有求利的需要與欲望。

  關鍵是如何求利。

  孔子曾引《詩經·大雅·旱麓》篇“凱弟君子,求福不回”句來教育弟子(《禮記·表記》)。意謂和樂的君子,尋求福祿心不邪。這句話告訴我們,福祿的求得是不能靠歪門邪道的。孔子“見利思義”的思想,擴展為兩句話就是:不取不義之財,只求合義之利。這就是說,在符合“義”的前提下,可以理直氣壯地去追求“利”,而不義之利,則分文不取。

  魯哀公問:“想提高德行應崇尚什么?”孔子明確回答:“義,利之本也。”(《大戴禮記·四代》)直陳利在義中,重義方能有利。

  人的內心在受到名利的引誘時,就會經受考驗,如果不堅定,甚至滅絕上天賦予人的良知良能,而去極力追求無窮的物質或感官欲望的滿足,就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

  利,不僅為人之生存所必需,也有著巨大的危險性。因此,不可因利而失掉了做人的底線和氣節,以致走上不歸之路。要知道,為此而喪命的,自古多矣。四書之首的《大學》里有“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話,意思是通過不正當的路徑得到的財富,也會以各種方式喪失掉。現在對不少貪官的判詞說“沒收全部非法所得”,不也是最好的注腳嗎?

  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質利益的保障。所以,對于利,問題不是該不該追求,而是該怎樣追求——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也正在于此。

  關于“見危授命”。在孔子看來,道義高于生命,在道義需要犧牲自己生命時,不可茍且偷生,要挺身而出,為真理,為國家而獻身。

  孔子說:“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禮記·儒行》)意謂君子尊奉仁道而行,抱持道義而處,即使遇上暴政也不可能改變操守。這段話,講的即是儒者“見危授命”的氣節。

  孔子“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的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古迄今都是志士仁人成就自我、報效國家的價值取向。(孔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