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縣立足多民族實際加強廉政文化建設

發布時間:2014-09-16 13:12:17   來源:廉潔紅河網

近年來,金平縣立足邊境、多民族實際,加強協調,整合資源,深挖精品,建立了金平縣廉政文化藝術團,在全縣93個村委會、4個社區聘用97名少數民族廉潔文化宣傳員,形成以縣廉政文化藝術團為中心,村社少數民族廉潔文化宣傳員為福射作用的廉潔文化建設隊伍。積極發揮“金平縣廉政文化藝術團”的帶頭引領作用,讓村社廉潔文化宣傳員積極履行其既是本村廉潔文化建設責任人又是管理員、講解員的工作職責,認真開展農村廉潔文化建設,在全縣形成了農村群眾宣廉、說廉、唱廉、舞廉、促廉的良好氛圍,金平邊陲大地營造出崇廉尚潔的良好社會氛圍。

用民族文化宣廉。通過挖掘本土民族特色文化,推進農村廉潔文化建設,積極創作了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邊疆民族廉潔文藝精品佳作,用特有的民族“味道”宣傳廉潔文化。編排了《碧波孔雀》、《美麗的地方》、《傣鄉風韻》《田棚夜》、《老樹新花》、《傣家山寨黨旗紅》、《莽人健身操》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以歌舞、小品、快板、健身操等形式,在苗族“花山節”、瑤族“盤王節”、傣族“潑水節”、哈尼族“矻扎扎節”、彝族“火把節”等民族傳統節日時進行演出。平時,廉潔文化宣傳員利用農閑時節,組織群眾開展貼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民族文藝活動,在改變群眾“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的無文化活動現狀的同時,將廉潔文化向群眾進行了廣泛的宣傳,隨時隨地向群眾傳遞著廉潔知恥的正能量。2012年來,共舉辦各種文藝演出55場,使廉潔文化走進了全縣13個鄉鎮40余個村組,100余支農村文藝隊1500余人參加了演出,節目達200余個,觀眾近12萬人次。

用民族語言講廉。結合農村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看不懂,聽不懂漢語而導致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在民族地區貫徹落實中受到影響的實際,金平縣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廉潔宣傳員精通兩語(漢語和民族語)的作用,深入邊陲大地的村村寨寨,利用開展廉潔文化活動時機,用少數民族語言宣講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少數民族群眾講解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州紀委全會精神,為群眾解說農村黨風廉政知識。同時加強了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民族團結、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村容村風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從生產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倡導農民群眾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農民群眾學科學、信科學、用科學,自覺抵制封建迷信,不吸毒,不賭博,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村風村貌的文明進步,使廉潔文化在社區、在農村、在全社會得到有效滲透。

用文化活動室學廉。發揮村(社區)廉潔文化活動室的陣地作用及廉政書屋(架)、民族文化展室、農家書屋的陣地宣傳作用,積極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廉潔文化活動、廉政書籍借閱、廉潔知識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宣傳員每月必須向群眾推薦1本廉政書籍,適時組織基層黨員干部進行集體學習或個人自學,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在金平邊陲的廣大農村形成了以學促廉,以學促進,以學促改的學廉風氣。2012年以來,共推薦了廉政書籍50本,組織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開展學習活動60余次,參學人員達200余人。

用示范帶動促廉。積極創建村級廉政文化示范點,將廉潔文化融入繁榮本地民族文化建設內容,形成了民族文化感染人、民族文化熏陶人、民族文化教育人、民族文化引導人的示范促廉作用。2013年,在全縣2個部門(地稅局、口岸辦),9個鄉鎮創建了11個縣廉政文化示范點,深挖當地民族文化融入到廉潔文化建設中,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和亮點的廉潔文化示范點。通過開展現場觀摩會、學習會、警示教育會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教育活動,增強教育效果,擴大社會影響。如,老勐鄉紀委通過深挖本鄉在州內外有名的土特產(水煙筒)——剖竹煙筒制作和使用過程中所蘊涵的廉政哲理,警示教育基層黨員干部。在鄉機關辦公樓創作了一幅長24米的廉政文化墻體畫,從竹子與清廉、取材與用人、剖竹與剖析、銅絲與制度、注水與學習等方面反映出剖竹文化與廉政文化的內在聯系,引導教育基層黨員干部要敢于剖析自己,能用制度約束言行,要加強學習,增強拒腐防變能力。銅廠鄉、金河鎮、沙依坡鄉、營盤鄉等鄉收錄了發生在本村的移風易俗、違法亂紀、鄰里關系、家庭和睦、好吃懶做、勤勞致富、公平奉獻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建成警示教育室,組織群眾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并借助鄉村大舞臺適時開展廉政文化文藝演出,使廣大干部群眾在潛移默化的“寓教于樂”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在社會上形成了頌廉、崇廉、倡廉、踐廉的良好氛圍。2014年重點確定了在教育系統內創建一個進校園示范點,在衛生行業確定一個進醫院的示范點來創建,保證縣內大行業有自己的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