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縣于2014年1月1日啟動云南省民生資金監管平臺以來,緊盯幫扶群眾的“保命錢”、“救命錢”,聚焦民眾利益,創新監管模式,強化監督責任,著力構建民生資金監管“全天候”工作格局,嚴防截留、挪用、套取、貪污、私分民生資金的違紀違法行為發生,促進民生資金安全有效運行,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監管。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重不漏”的原則,針對以往民生資金發放過程中腐敗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打破部門之間資金監管模式界限,積極探索“科技+制度+陽光”的民生資金監管模式,確保全縣各項民生資金安全、高效運行。目前,全縣共有專職系統管理人員1名,監管人員41名,業務人員52名,負責對民生資金進行 “全天候” 監管,保證監管工作零缺位、零死角。
依托互聯網和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扎實推進民生資金監管平臺建設。實行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各類民生資金政策法規、管理制度、撥付過程、使用結果網上全程公開、全程監控。同時要求財政部門下達民生資金后,及時將相關數據資料錄入平臺。紀委糾風室利用監管平臺預警監測功能,采取“網上系統監督、網下跟蹤督促”方式,對民生資金下達、撥付和相關單位對資金轉撥、發放情況進行實時監控。
實行民生資金動態監管。沾益縣紀委監察局充分發揮監督平臺的“動態監測、公開查詢、預警督辦、數據分析”四項功能,主動加大對民生資金的監管,實現了民生資金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多角度、全過程、實時化、動態性監督。先后共監控到身份證異常4790條,超時未使用系統人37人次,進行業務提醒67人次,并對對連續7天及以上超時未登錄的10家單位37人次點名通報。
圍繞主責抓落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紀檢監察機關、財政部門和職能部門各自職責,加大民生資金的下達、撥付、轉撥、發放和監督檢查力度,以及相關信息的公開力度,確保民生資金使用在陽光下公開透明運行。制定了《沾益縣民生資金監管平臺使用實施方案》《沾益縣民生資金撥付(發放)流程圖》, 把各項資金的監管實施辦法貫穿到資金的審批、撥付、發放等全過程,將制度固化到系統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