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了,沒有想過縣委書記會掛鉤幫助我家、關心我家、支持我家。”云龍縣團結彝族鄉河東村波羅吾組村民楊學華在自家寬敞的院子里高興地指著新建的房子、圍墻、洗澡間說。云龍縣檢槽鄉師井村吳連英大媽說:“有干部來幫忙,家里一畝五分的莊稼,一個小時就收完了,他們就是我依靠的“親人”呀”。諾鄧鎮杏林村村民楊樹群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呀!讓我們感受到,好像隨時隨地干部都在我們身邊,隨時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實際情況、實際困難。”……這些話讓云龍縣的干部聽了很寬慰、很感動,覺得工作累了、苦了很值得。
云龍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在大理州委全面推廣“云龍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以干部職工“一卡五聯”、機關單位“一區五送”、基層黨組織“一轉五建”的“三一三五”群眾工作法,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暢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不知不覺中架通了干群連心橋。
干部職工“一卡五聯”,干群距離更近了。云龍縣委全面實行“一卡五聯”工作機制,“一卡”,即:建立干部群眾聯系卡制度,每名干部聯系2-5戶農戶,將個人信息與聯系戶信息登記在卡,雙向互動。“五聯”,即:進農家門、聽農家話、住農家屋、幫農家忙、解農家難,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無縫對接”,各級干部走出機關,放下身段、撲下身子,主動到邊遠山區“串門、認親”,把基層群眾當家里人,把群眾的話當家里話,把群眾的事當家里事,消除了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隔閡”,形成了干群“一家親”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 全縣2761名干部直接聯系群眾6445戶,發放聯系卡6445張,干部進農家1萬多人次,召開民情懇談會3000多場, 領導干部到基層開展隨機調研500多人次,形成調研報告233篇,參與農業生產活動6000多次, 收集到合理意見建議2800多條,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1400多件。
機關單位“一區五送”,干部服務群眾更實了。云龍縣全面實行縣級部門掛鉤行政村“一區五送”工作機制,“一區”,即:建立一個民情責任區,全縣劃分為86個民情責任區,每個縣級部門負責一個責任區,并在責任區公示掛鉤單位情況、工作承諾、服務電話、干部聯戶等情況。“五送”,即:送法律政策、送實用科技、送發展信息、送黨的溫暖、送和諧新風。縣級部門把辦公場所設在“村上”、業務辦到“家里”、服務延伸到“地頭”,集中精力辦實事、解難題,實行民情收集分析和群眾合理意見建議交辦工作制度,定期召開民情分析會,把民情劃分為即辦件、承諾件、補辦件、上報件,分類分層分級辦理,縣委把需縣級辦理的265件意見建議交由22個縣級職能部門進行認真辦理,并進行跟蹤落實,實行干部“點對點”服務,切實回應群眾關切,把“群眾想辦的事”和“政府要辦的事”擰成一股繩、匯成一條心,形成“集體的事大家共商、集體的事大家共做”的濃厚氛圍,推進了兩個投資上百億元水電站建設的和諧移民,被評為全省水利水電移民工作先進縣。全縣林果、畜牧、煙草、能源、礦冶、建材、旅游、生物資源八大支柱產業發展實現較大突破,201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432元,比上年增長14%。
同時,縣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帶頭邊學邊查邊改,有針對性地對文風會風、公務接待、上下班紀律、公務用車管理、領導干部外出報告、縣城交通問題、“三清潔”工作和“干群心連心”教育實踐活動鞏固深化等8個方面14個問題進行邊學邊查邊改,對整改事項明確責任領導、責任單位、辦理時限,并建立跟蹤反饋制度。截止目前,14個問題都已進行了整改。2014年,全縣“三公經費”比去年同期下降49.34%,會議比去年同期下降23.71%,發文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8.84%,清理超標準辦公用房500多平米,投資8000多萬元實施10件惠民工程。
基層組織“一轉五建”,堡壘作用發揮更充分。以“一轉五建”為載體,把為民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一轉”,即:基層黨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五建”,即:一是建基層組織體系。全縣86個行政村(社區)全部設黨總支,在村民小組(自然村)、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非公經濟組織單設或聯建黨支部,形成行政村設黨總支—村民小組(自然村)設黨支部—黨員集中的設黨小組—黨員不集中的設“黨員中心戶長”的組織體系。同時,積極推行城鄉共建、村企聯建、區域聯建、行業統建、“支部+協會”等模式組建黨組織,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二是建聯系群眾體系。積極推行“三家四百”、“1+X”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等制度,結合全縣茶葉、泡核桃、花椒等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培植,實行黨員干部結對聯系產業發展大戶,通過建立“支部示范田”和“黨員示范田”,形成支部帶動、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格局,切實帶動群眾培植富民產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提高了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三是建服務群眾體系。緊緊圍繞“服務”這一主題,健全完善了縣政務服務中心—鄉鎮為民服務中心—村(社區)農民服務站—村(居)民小組民事代辦點四級服務群眾體系,完善事在村辦、錢在村領、證在村拿、困難在村反映、問題在村解決的“農事村辦”服務模式。四是建服務責任體系。健全完善縣級部門和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落實縣鄉村“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先后制定了《云龍縣村(社區)干部管理規定》、《云龍縣常務書記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進一步規范基層黨員干部服務行為,強化工作責任,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是建服務保障體系。把每年每個鄉鎮15萬元、行政村3萬元、村民小組1000元的黨建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4年,全縣新增加投入了800多萬元,用于提高村(社區)干部及基層黨支部書記待遇、村民小組黨支部活動場所建設和 “紅色信貸”等工作,投入18萬元為全縣360名村(社區)干部購買養老保險,繳費檔次為500元/人/年,切實解決了村干部的后顧之憂,真正變“群眾動嘴”為“干部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