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洱市寧洱縣經濟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明顯改善,在婚喪嫁娶宴請操辦方面,出現了互相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但消耗了當事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增加了群眾的經濟負擔,親朋好友忙于送禮,疲于應付,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一、基本現狀
通過走訪調研,絕大部分干部群眾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禮錢越隨越多、酒席越擺越貴、場面越辦越大等陋習惡習深惡痛絕,但只是內心反對口不敢言,行動上更不敢違反,誰也不敢破這種陳規陋習,怕被人罵“小氣”、罵“不孝”。村看村、戶看戶,相互卯著勁攀比誰家的事辦得“像樣”。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風俗習慣以及攀比心理造成的大操大辦的現象一時難以消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鋪張浪費嚴重。在我縣辦喜宴一般為兩種,一種是在飯館擺酒席,另一種是在家中自辦酒席。在飯館設宴一般12至16道菜,還要外加煙酒、水果,由于酒席費用高,菜量過大,一般情況10 人一桌的酒席吃不完,造成很大的浪費。在家設宴花銷更大,按當地習俗,婚禮頭一天就要“搭親棚”、殺豬宰牛為婚宴做準備,婚禮后一天又要“拆親棚”送遠親,婚禮前后三天,天天都要宴請親朋好友。婚宴一般10至12道菜,8人一桌,還要準備大量加菜,根本吃不完,天氣涼時可以留到第二天吃,若天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時就只能全變成泔水了,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費。這種現象在全縣范圍內普遍存在。
(二)講排場,比闊氣。有的群眾認為,結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過去受窮沒辦法,如今有錢了,無論花多少都舍得。有些父母給子女操辦婚事,比闊氣、講排場,認為結婚是孩子一輩子的大事,一定要辦得體面像樣。我家這樣做,他家跟著學,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相互攀比,花費驚人。這種現象在縣城附近的村寨比較突出,結婚都要用花車,車還必須是高檔車,車少檔次低就感到寒酸,因此,到處求親告友,拉關系聯系車輛,或是花錢租車,少者6-8 輛,多者十幾輛,而且時興照婚紗照、婚禮攝像。在婚宴方面,則是規模越擺越大,擺四五十桌已屬常事,有的已超過百桌;煙酒的檔次也不斷上升。
(三)禮金越來越高。人情消費“禮尚往來”、“水漲船高”在群眾中已形成了一種不良風氣,禮金數額直線上升,從過去的30元、40元,如今上升到最少60元一般100 元,村干部則少則100 元,多則數百元。農村一個家庭每年隨禮少則 3000-5000 元,村干部多數在5000 到8000 元。“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由“人來人往”向“錢來錢往”發展的不良習俗,致使不少群眾在“人情風”面前不堪重負,給人們造成不同程度的負擔。有的群眾為了不得罪親朋好友或為給自己撐面子,不惜舉債隨禮、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盡管近幾年我縣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就大多數工薪階層或農民家庭而言,婚喪事宜大操大辦無疑是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人們都戲稱請柬為“紅色炸彈”、“罰款單”。
(四)宴請名目越來越多。在原有婚喪習俗操辦的基礎上,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攀比心里愈發嚴重,出現了借助滿月、喬遷新居、祝壽、生日、升學、入伍等事宜開展的宴請活動。每年冬季,請吃年豬飯成了農村群眾的頭等大事,村寨里各家各戶輪流坐莊,燒肉喝酒,宴席少則十幾桌,多的達二三十桌,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養的幾頭豬幾乎都消耗在宴席上,且有的人家還殺羊宰牛,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據走訪了解,寧洱鎮、普義鄉等地不同程度的存在借孩子十歲生日,大宴賓客的現象。
(四)宴請范圍不斷擴大。過去請客,即使是同村的也要是親戚才會邀請,如今只要認識,不管是否熟悉有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緣都有可能被邀請,被請者都不記得對方是誰,去吧,隨禮錢是筆大開銷,不去吧,又怕日后碰面尷尬,左右為難。
二、造成的危害
(一)阻礙社會健康發展。雖然農村條件越來越好、家底越來越厚,但如果不加珍惜,隨意揮霍浪費,即使金山銀山,也會被吃空挖凈。加之操辦婚禮成本太高,有的農村青年因家庭貧困,無錢結婚,農村光棍增多,影響社會和諧發展。
(二)敗壞社會風氣。奢侈之風除了物質上的浪費,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腐蝕。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群眾,貪圖享樂、奢侈浪費,不僅會消磨個人意志、淡化理想信念,而且容易形成物欲喧囂的不良的社會風氣,助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
(三)助長了封建迷信活動。祝壽、喪事等事宜還有一套帶有封建性質的辦理程序,在喪事操辦中,很多本已絕跡的舊風俗、舊習慣、舊傳統又紛紛卷土重來,甚至出現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助長了封建迷信活動。
(四)影響了家庭和睦。婚喪費用開支過大,給群眾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有的兄弟幾人在分攤債務上引起糾紛,造成兄弟不和,妯娌反目。
三、原因分析
一是農村群眾整體文化素質不高。現在大部分農村群眾物質生活普遍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基本告別貧窮落后境地,但是文化素質并沒有隨著錢袋子鼓起來而有所提高,精神生活相對還是比較貧乏,有了大操大辦的物質基礎后,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了操辦客事上。
二是攀比心理所致。一部分人虛榮心作怪,相互攀比,婚喪嫁娶總想講排場,搞得熱熱鬧鬧,以顯示自己的身價和地位,有的家庭的確經濟比較困難,無力大操大辦,家中無錢,寧肯借錢、貸款也要趕上潮流。
三是補償心理所致。由于人情風越刮越盛,人情債越積越多,一些人認為原來送出去的禮金太多,遇事不操辦自己會吃虧,有的人不惜刻意在生活中“制造”各種值得慶賀之事,以達到收回禮金的目的。價值觀向拜金主義、 享樂主義傾斜,在行動上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慢慢變得麻木不仁,反過來又進一步助長了不正之風。
四是處理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問題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2013年12月12日云南省紀委出臺了《關于規范領導干部辦理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市、縣也相繼制定了相關規定,對我縣領導干部辦理婚喪喜慶事宜進行規范。然而對于老百姓更多的只能用說服教育的辦法予以啟發引導,同時誰也不愿掃了大家的興,加大了處理這一問題的難度。
四、建議
由于以上原因,導致了本是極其平常的婚喪嫁娶活動,變味走樣,形成“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的怪現象,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比如制定食品浪費懲處措施等,同時嚴肅查處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家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事件,加強做好群眾的說服教育工作,形成良好氛圍,創造適宜環境,以實際行動移風易俗,把婚喪嫁娶事宜辦成即符合我縣當地風俗、人情味濃厚,又不增加大家負擔的事情。根據調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強化宣傳教育,努力提高人們勤儉辦理婚喪事宜的自覺性。要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網絡、標語、宣傳欄、群眾會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中央關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和縣政府關于喪葬改革的有關規定;以“移風易俗、勤儉節約”為主題,編創小品等文藝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深入開展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移風易俗厲行節儉的意識在廣大人民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在社會上形成一個“樹文明新風光榮,搞陳規陋習、大操大辦可恥”的輿論環境。同時,注意抓好典型,引導群眾自己教育自己,對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先進典型,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要給予曝光。通過宣傳教育,幫助人們破除封建落后意識,深刻認識勤儉辦理婚喪事的重要意義和鋪張浪費的危害,自覺同各種陳規陋俗作斗爭,形成一種健康文明的良好社會風氣。
二是黨員和干部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要帶頭或教育子女不大操大辦,不鋪張浪費,搞好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要敢于同落后封建舊俗和各種不良風氣作斗爭。同時,將移風易俗納入干部考核機制,表彰獎勵先進典型,形成示范效應。對違反規定大操大辦借機斂財的給予相關責任人黨政紀處分,點名道姓公開曝光。
三是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各部門要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各級黨組織要把“革婚喪陋習、樹文明新風”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并每年開展一次以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月活動,要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做儉約辦理婚喪喜慶事宜活動的明白人、倡導人和參與人;各鄉鎮都要制定、完善鄉規民約和具體措施,以規范人們的行為。各級團組織、婦聯、工會要重點做好婦女、青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們帶頭移風易俗,倡導集體婚禮、厚養薄葬等文明新風。民政部門要嚴把喪葬改革關,大力提倡骨灰進公墓。宣傳、新聞單位要抓好典型,搞好宣傳,并把移風易俗活動同文明村、文明單位的評比結合起來,在社會上形成一個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強大合力。
四是村兩委要積極抓好移風易俗工作,引導村民簡辦婚喪喜事。一方面依托各村組已有的活動場所,實行客事定點辦理,統一客事辦理的規模和宴請標準。另一方面成立紅白理事會,來規范全村婚喪喜事辦客的標準,并且將這些標準提交村民代表會討論通過,加以制定和完善形成村規民約,成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對認真遵守規定的村民給予獎勵,對違反規定的給予懲罰,逐漸樹立文明節儉的良好風尚。
一個家庭的富裕,離不開開源節流、勤儉持家;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全民養成節約習慣、形成勤儉之風。全社會都要警醒起來,堅決抵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共同培育積極健康的文明風尚。(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