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把“三嚴三實”貫穿到災區重建和發展產業上

發布時間:2015-10-16 15:52:13   來源:德宏州紀委

“5·24”、“5·30”地震,讓盈江縣卡場、勐弄、蘇典3個鄉鎮受到重創。面對災難,盈江各級干部職工把“三嚴三實”貫穿到恢復重建發展的實踐中,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實事,統籌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生活與生產、安居與樂業關系的結果,帶領災區群眾建新房、謀產業,一次又一次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謀事實:讓群眾蓋自己喜歡的房子

為建設睦鄰固邊富裕新家園,盈江計劃總投資21.33億元,實施民房重建、基礎設施、民生改善、防災減災和特色產業增收五大工程。

民房重建中,盈江吸取以往恢復重建的經驗,不盲目追求進度,制定了《盈江縣“5·24”“5·30”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2015年春節前完成13957戶受損民房修繕加固,6月30日前完成5086戶受損民房拆除重建,12月前全面完成恢復重建任務。堅持“三充分和就地修繕加固和拆除重建為主”的原則。在實施民房恢復重建工程項目中,盈江縣以建設睦鄰固邊富裕新家園為目標,堅持科學規劃,規范技術,群眾自建,民建公助的原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揮群眾智慧,充分發動群眾自建。堅持就地修繕加固和拆除重建為主、異地搬遷避讓為輔,列入恢復重建規劃的拆除重建每戶補助3.65萬元,修復加固每戶補助0.4萬元,特困戶拆除重建每戶追加補助0.8萬元,減輕了群眾的負擔。全縣上下力行健全工作機制、嚴格建設程序、組織施工隊伍、保障資金投入、保障時間節點、強化監管干預、嚴肅工作紀律、營造輿論氛圍等八項工作舉措保障民房質量安全。改統規統建為統規自建,讓群眾蓋自己真心喜歡的房子。在民房重建中,盈江縣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引導漢族群眾建設“五架房”、景頗族群眾建設“木樓房”、傈僳族群眾建設“木棱房”,并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恢復重建標識,先后建成了蘇典鄉上、中、下勐劈傈僳族文化村、卡場鎮麻竹嶺干景頗族文化村、勐弄鄉麻栗坡軍民共建村、勐弄鄉地方河美麗鄉村等一批民族文化村落,讓昔日飽受災害的村莊煥發別樣的生機。舉措避免了過去設計與實用性相脫節、因趕時間和進度、群眾不滿意或重復建設浪費的現象。 如今,全縣災后修復加固的13957戶、受損拆除重建的5086戶民房全部建成,并在5月雨季來臨前全部搬入新居。

做人實: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家的事來辦

說起五排村卡練搬遷點的房屋建造、產業發展各項工作,卡場鎮紀委書記郭兆掌如數家珍。去年6月5日盈江縣組織“四級聯動”工作組幫扶群眾恢復重建以來,他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指導幫助受災群眾建蓋新居。房子建好了他又為村民謀劃今后的產業發展。“結合卡練村實際,下步要采取“支部+合作社+大戶+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生豬養殖業。8月已開始圈養。今年準備先由5戶示范戶帶頭養殖縣扶貧辦扶持的120頭小豬,以后通過合作股份擴大發展規模,爭取一年出欄肥豬70頭、小耳朵豬130頭。”

在盈江,這樣的干部不止像郭兆掌一人。在勐弄鄉盤龍山132戶搬遷戶房屋重建的四級聯掛人員楊冬、楊勇、哏玉忠、楊世向、武學輝,像釘子一樣“釘”在了重建點上。面對只能住救災帳篷工篷、冬季嚴寒、夏季多雨,生活極不方便,甚至20多天不能回家的情況,5人同心協力克時艱,任勞任怨執守在工地上,盯死盯牢搬遷點各項工作。村組黨組織、婦女小組等基層組織不等、不拖、不推,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上下銜接政策、自籌資金、主動備料、積極發動群眾推進民房重建,發揮了“領頭羊”的示范作用。

在恢復重建中,盈江建立了縣級主要領導聯系掛鉤鄉鎮、處級干部聯系掛鉤村、科級領導聯系掛鉤村民小組、黨員干部聯系掛鉤農戶的“四級聯掛”責任制,全縣86個縣直部門全部聯掛卡場、勐弄、蘇典3個重災鄉鎮的136個村民小組,3187名黨員干部聯掛16607戶群眾,174名工作隊員長期駐村開展工作,涉及民房重建的群眾全部有黨員干部結對幫扶。

創業實: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還要讓群眾發展產業過上好日子

“ 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還要讓群眾發展產業過上好日子。”卡場鎮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優勢,鎮黨委、政府計劃用3-5年的時間將卡場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景頗小鎮。縣景頗協會副會長、卡場鄉土企業家排學明,投資150萬元,建設了占地一畝的織錦園,新購置了60臺木制織錦機,發展了景頗織錦園。村民織出的筒裙、毯子、背腰、圍巾、祭祀毯、錢包產品很受市場歡迎。

勐弄鄉里引導和幫助群眾發展種養殖特色產業;把中山村100多戶村民,以集體入股的方式,先后投入120多萬,發展核桃1700多畝;目前全鄉已發展竹鼠養殖戶10戶,并組建了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麻立坡村民張景富種植重樓2畝,還種植了4畝黨參和5畝核桃,張景富說:“4到5年后重樓才有收益,如果收成好一年就有10多萬元的收入。”至今全鄉已發展重樓50多畝。“鄉黨委政府將發展以重樓、黨參為主的中草藥基地,建設大牲畜交易中心;在麻立坡村發展生態魚養殖項目,在松園村灣塘武家寨搬遷點、地方河搬遷點和盤龍山搬遷點發展黃牛養殖項目,在楂子林搬遷點發展生豬養殖項目。根據中央精準扶貧的要求,明年開展整鄉推進,以省級資金2000萬為撬動,整合發改、新農村、扶貧、財政等資金投入2.8億,從根本上解決全鄉各族群眾的長遠生計問題。

蘇典鄉融合傈僳族濃重的文化元素,著力打造傈僳文化部落,通過傈僳族生態文化旅游村建設,融入原生態農業生產生活體驗,把傈僳族傳統文化、特色民居文化、民俗民風與觀光農業、田園農家樂融為一體,打造民族特色明顯的現代化傈僳村寨。現在,下勐劈村富有傈僳特色的農家旅館已試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