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突出“五舉措” 為民服務不打折

發布時間:2015-02-25 09:41:01   來源:紅河州紀委

屏邊縣在專題教育工作中,結合基層黨建網格化管理現狀,突出“五舉措”,深入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為民服務工作,為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零公里”提供全新平臺,為進一步開展專題教育推波助瀾。

搭建良平臺,重在“精準”。一是自愿領崗。根據在職黨員個人優勢和特長,設置崗位,確定職責,在尊重黨員干部個人意愿的前提下,讓黨員自主認領崗位,建立基礎臺賬;二是按需設崗。采取個別走訪、發放調查問卷、集中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縣城4個社區群眾的利益訴求,按需點單,搭建在職黨員聯系社區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建立社區五保戶、特困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5類人員工作臺賬。三是量身定崗。按要求設置黨建宣傳崗、誠實信用崗、農業科技服務崗、林業科技服務崗等103個服務崗位,在職黨員進社區后主動認領服務崗位和項目,參與或組建志愿為民服務隊,積極參加社區志愿為民服務活動。

亮明實身份,貴在“主動”。一是集中報到。按照不擾民、不煩民、不亂民的“三不”原則有力有序組織黨員統一到社區報到,研究下發《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流程圖》,簽發《在職黨員赴社區報到介紹信》,配發《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服務手冊》,社區黨組織集中安排2-3天接洽在職黨員報到。目前,全縣1234名在職黨員已到社區報到開展自愿為民服務活動,占單位在職黨員總數的100%。二是亮明身份。黨員到社區后說明特長,根據民意訴求、民心民聲,有選擇性地參加社區黨組織開展的各類志愿為民服務,使黨員干部從“8小時內崗位履職”向“8小時外社會服務”延伸并自覺接受社區黨組織的管理和社區群眾的監督。三是點對點服務。定點、定時、定向服務,與服務對象結對、與服務事項結對,切實調動在職黨員的積極性,增強服務的靈活性。截止目前,共走訪社區居民1500余戶,發放就業指導、新農合、新農保、醫療衛生、科普知識等各類資料1.6萬余份。

履行好承諾,贏在“認真”。一是定崗承諾。社區黨組織按照“崗位所需、黨員所長”和“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的原則,實行“居民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的菜單式服務,明確工作目標、工作措施、工作責任、工作時限,提供個性化、特色化服務;二是依崗踐諾。在職黨員根據所認領的崗位職責、服務事項,服務目標、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等做出切合實際的服務承諾,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宣傳欄、公示牌、板報等形式及時向群眾公示,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三是按崗履諾。在職黨員認領崗位后,圍繞自己的崗位扎實開展服務。如幫扶危濟困崗,圍繞居民增收致富幫助社區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黨建工作指導崗,圍繞基層黨建幫助社區開展分類定級,著力打造基層服型黨組織。目前,共為社區制定發展規劃4個,多次開展法律援助、廉政宣傳等活動,深受百姓好評。

激發新活力,嚴在“督促”。一是引導和督促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服務工作,抓好督促工作,專門指定一名聯絡員,定期征集居民需要解決的問題、實事、意見建議。二是充分發揮村民代表、社區監督委員會的作用,認真監督反饋在職黨員履行崗位情況。三是扎實開展服務,全縣1243名在職黨員分別參加了4個社區的不同志愿服務隊,在8小時外分期、分批開展法律咨詢、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服務,通過服務近距離接觸居民、服務居民,為民排憂解難,拉近黨群干群關系。

建立優制度,強在“執行”。一是建立報到登記制度。社區黨組織在掌握在職黨員的職業特長、服務意愿等信息后,建立在職黨員服務檔案,協助單位和部門做好監督管理。二是建立溝通反饋制度。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和跟蹤管理,及時與社區溝通,定期了解黨員在社區表現和服務情況。三是建立分類指導制度。社區黨組織根據群眾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務信息,策劃服務項目,組織服務活動,便于各單位各部門和在職黨員參與。四是建立考核激勵制度。各單位各部門定期到在職黨員報到社區開展群眾測評,把反饋情況和測評結果作為黨員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黨員民主評議和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