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以長效機制確保群眾工作隊永不撤離

發布時間:2015-05-11 10:22:44   來源:玉溪市紀委

為了加深干部與農村的感情,加強干部與農村的聯系,自2013年11月起,峨山縣3000余名干部在全縣開展“常回鄉大走親”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峨山縣91個縣級部門、8個鄉鎮(街道)的3000余名干部職工結親6470戶,駐村3788天,走訪農戶12427戶,撰寫心得體會1122篇、調研報告185篇,群眾對干部的意見由5000余條減少到2383條。

“‘常回鄉大走親’讓我們群眾辦事有找處,有依靠,有保障。”這是群眾對“常回鄉大走親”活動最直觀的感受、最樸素的褒獎。這一活動之所以能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和好評,就在于其接地氣、解民憂。

“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這是“常回鄉大走親”活動秉承的基本原則。“了解鄉情民意、宣講政策法規、弘揚傳統美德、幫扶鄉親致富、化解矛盾糾紛、助推家鄉發展”,這是“常回鄉大走親”活動要實現的六大目標。從過去的被動“下鄉”到現在的主動“回鄉”,峨山縣利用這一字之差,撬動起干部的鄉愁,拉近了干部與農村、與群眾的距離,開啟了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新模式。

從被動“下鄉”到主動“回鄉”,變的是干部作風和工作效果。干部回鄉走親,回的是故里,訪的是親人,融的是鄉情,因回報桑梓的情懷更迫切,聯系服務群眾自然更加積極主動;干部回鄉走親,人熟地熟情況熟、人親路清家底清,因熟門熟路,了解社情民意更加方便快捷,聯系服務群眾自然更具有針對性。

從被動“下鄉”到主動“回鄉”,變的是家鄉面貌和干部心態。在回鄉走親中,干部以己之力助推家鄉發展,讓家鄉更美,讓鄉親更富;在回鄉走親中,干部洗除“官氣”、濡染“土氣”,并在與鄉親的接觸與交往中,增強了歸屬感和認同感。

實踐證明,發軔于基層、來源于實踐、植根于群眾的“常回鄉大走親”活動,在讓家鄉更美、鄉親更富的同時,也讓廣大干部轉了作風、接了地氣、長了本領、樹了形象。作風建設沒有終點,服務群眾永無止境,要想讓此項活動長期開展下去,還需從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工夫。

干部主動回鄉的動力來自哪里?除了有鄉音的感召、鄉情的牽絆外,怎么樣才能讓干部心甘情愿地回鄉,毫無后顧之憂地為鄉親辦好事?在具體操作中,峨山縣對此亦早有考量:除了有一整套完備的組織保障外,還配套了專項工作經費,并制定了相應的考核督查及激勵機制。有了這一系列長效機制的保駕護航,峨山縣“常回鄉大走親”活動將能走得更長更遠,并將帶動此項活動向更深、更遠、更廣的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