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依托彝族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反腐倡廉教育實效

發布時間:2015-06-02 16:35:45   來源:楚雄州紀委

2014年來,牟定縣依托“彝族左腳舞”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契機,圍繞“唱響左腳調,跳紅左腳舞”的文化興縣戰略,充分整合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借助現代科技,挖掘彝族文化,積極探索構建具有牟定特色的彝族廉政文化,打破了反腐倡廉教育以往單一的“說教”方式,讓廣大干部群眾在激情狂歡的左腳舞和優雅動聽的左腳調中受到廉政教育,較好地營造了尊廉崇廉的社會氛圍。

整合文化資源,增強彝族特色廉政文化的生命力

縣紀委充分發揮彝族左腳調廣為人知、群眾喜聞樂見的優勢,把彝族文化與廉政文化進行有機融合,推進彝族特色廉政文化建設,面向社會廣大民眾,春風化雨潤心田。一是唱響地方廉政歌曲。將牟定左腳舞彝族文化元素融入廉政文化之中,組織開展廉政左腳調創作大賽,匯編《牟定廉政左腳調集錦》850冊,拍攝制作《左腳歡歌送清風》廉政宣傳片1200多碟發到鄉村黨員干部、民間藝術團體進行傳唱,在縣電視臺開設“每周廉歌”欄目,定期播放廉政左腳調,使干部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感染。二是演好反腐倡廉文藝戲。縣紀委監察局組織縣藝術團、老科協藝術團創作《荷花舞》、花燈歌舞《清風伴我當村官》、《公仆頌》,廉政左腳歌舞《左腳歡歌頌清風》、《風清氣正歌盛世》文藝節目,開展反腐倡廉文藝調演匯演、專題廉政文藝晚會和送廉戲下鄉活動,在全縣成功舉辦“荷色清風”、“首屆廉政左腳調匯演”等大型廉政文藝演出活110場,觀眾達30000余人。舉辦廉政文藝晚會、民間廉政文藝演出活動,積極弘揚左腳舞特色文化,倡導健康廉潔的生活方式,有力地強化了反腐倡廉宣傳教育主陣地作用。三是編好廉政鄉土教材。縣紀委監察局挖掘、整理近年來全縣反腐倡廉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先后編寫《化佛清風》、《化佛清韻》、《化佛清漣》等本地廉政教育讀本3000余本,向領導干部推薦《廉文薦讀》12000余份,充實了反腐倡廉教育內容,為全縣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教材。四是建立廉政文化長廊。挖掘本地廉政文化資源,挖掘彝族文化,積極探索構建具有牟定特色的彝族廉政文化,在姚廣公路過境縣城北門外至龍虎水庫主干線的機關單位、農戶院落外墻制作廉政壁畫84幅,形成長約15千米的廉政壁畫風景線,受教育干部群眾達10萬余人。五是建成“瑪咕彝寨”廉政文化示范村。依托鳳屯鎮臘灣村委會“瑪咕舞”協會黨支部,結合彝寨彝族黨員較多,彝族風情濃郁,彝族文化底蘊深厚和“瑪咕舞”聲名遠播的特點,傾力打造“瑪咕彝寨”廉政文化示范村,深入開展“廉政文化進彝寨”活動,制作廉政公益圖畫52幅,做到墻上有廉畫、有廉政書法、活動有廉歌、有廉政左腳調傳唱,大力開展創建勤儉型家庭建設,讓廉潔自律的“音符”深入人心。建立完善黨風廉政建設10項制度,在村委會建立健全規范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四薄”和“九本廉政臺帳”規范化管理。在村支委中設立了紀檢監督員,協助村總支書記抓好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聘請一批廉政監督員,充分發揮監督作用。讓村組干部和黨員在工作和行為中做到有章可依,實現了用制度管人、管物、管事。六是傾力打造農村廉政化大院。在江坡鎮散花村委會建成集彝族和廉政文化融入一體的農村廉政化大院,大力弘揚彝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廉潔自守、正心修身、扶危助困、浩然正氣精神,把與時代合拍、與“八榮八恥”等廉潔文化要求相一致的內容進行提煉和概括,推陳出新,不斷豐富廉政文化內涵。讓廉潔理念走進農村,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認知、感悟、積淀、傳承優秀文化傳統,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營造了反腐倡廉的濃厚氛圍。七是打造廉政文化示范帶。緊緊抓住元謀至雙柏二級公路過境的機遇,在蟠貓鄉、共和鎮轄區境內公路沿線著力打造廉政文化示范帶。在原有廉政圖畫、墻體標語等宣傳載體的基礎上,結合彝族左腳舞發源地的文化背景,以弘揚健康向上,建設美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把設計、繪制廉政壁畫作為推動廉政文化宣傳的有效載體和廉政文化進農村的突破口,讓傳統的左腳舞文化承載廉政文化主題,賦予新時代內涵,在蟠貓鄉碑廳村委會的水冬瓜村至古巖村委會的銅廠箐村,共和鎮金馬村委會、長23公里的公路沿線墻壁上繪制了廉政壁畫75幅,壁畫充分融入左腳歌舞和彝族婚嫁、生產生活等習俗,廉政壁畫和宣傳專欄使用彝漢雙語,圖文并茂、貼近生活,內涵深刻,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教育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使黨員干部和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營造了黨風廉政“大宣教”的濃厚氛圍。

注重載體創新,增強彝族特色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在繼承行之有效做法基礎上,積極創新手段,活化方法,使廉政教育由“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增強教育實效性。一是立足寓教于樂,愉悅人心,找準切入點。在繼承行之有效做法基礎上,積極創新手段,活化方法,使廉政教育由“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增強教育實效性。借縣廣播電視臺和縣內文學刊物打造宣傳媒體教育基地,共播出“廉政時空”、“每周廉政格言”電視節目530期,播出“黎明廉聲”廣播節目452期,在縣辦季刊《山茶花》“清風文苑”欄目刊發廉政文章20期45篇,使黨員干部通過廣播、電視、書刊時時受到廉政教育。二是立足拉事說理,震憾人心,找準共鳴點。堅持先進示廉,組織文藝團體將楊善洲和縣內評選的廉勤模范及本縣歷史上的清廉人物事跡編創成花燈、小品等劇目,在鄉村、社區演出,用勤廉兼優典型先進思想和事跡教育人、鞭策人、激勵人。堅持反面警廉,定期開展觀看警示電教片活動,組織衛生、發改等部門中層以上干部到楚雄監獄、縣看守所參觀監舍和服刑人員勞動場所,聽取在押服刑人員現身說法,接受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三是立足上下互動,激勵人心,找準著力點。通過開設“廉政講壇”、定期舉辦“廉政論壇”和進行反腐倡廉理論研討,引入討論辨析方法對黨員干部進行啟發式教育,打破“我講你聽”和“填鴨式”教育模式,發揮干部群眾在教育中的能動作用四是立足情理交融,溫暖人心,找準結合點。結合元旦、春節等節慶日開展“送廉政對聯、發廉政短信、送廉政臺歷”為內容的“迎春倡廉”活動,在喜迎、慶賀節日的同時,教育提醒黨員干部。在青少年中深入抓好校園廣播每天播放一組廉政左腳調、學生音樂課教唱一首廉政左腳調和體育課學跳一曲廉政左腳舞等方式的廉政教育,2008年以來,全縣112所中小學校共開展教唱活動1524次。讓他們從小就不僅具有強烈的彝族認同感,而且還成為具有廉潔意識的新一代。

堅持常抓不懈,逐步凸顯反腐倡廉教育的影響力

以舞傳“情”,促進社會和諧。以左腳舞文化節為龍頭,充分挖掘和傳承傳統民族節日,營造濃郁的“唱響左腳調、跳紅左腳舞”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構建具有牟定特色的彝族廉政文化建設,在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依托彝族文化資源優勢,借廉政文化“七進”的有利時機,采取喜聞樂見的彝族左腳舞和左腳調等不同的方式,在手段、形式、內容上力求一個“新”字,結合婚慶嫁娶、民族節日、茶余飯后、農閑時節群眾愛跳左腳舞、參與性廣泛的實際,創作了一批讓廣大黨員群眾看得懂、聽得進、學得會、記得住、用得上的文藝精品,把黨的惠民政策、把黨建工作、黨風廉政知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知識編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聽易記的左腳調、彝族酒歌、山歌、花燈,利用縣民族藝術團、老年文藝隊等組織,定期深入鄉鎮、村寨巡演。通過不斷挖掘創新,真正達到了“宣傳”和“教育”齊頭并進,達到了傳播廉政文化和休閑娛樂雙贏,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讓人們凈化思想、讓人們心靈震撼、讓人們遠離陋習,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鳳屯鎮臘灣村委以“瑪咕彝寨”為陣地,依托“瑪咕舞”協會黨支部,加強瑪咕彝寨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依托臘灣“瑪咕舞”協會,成立了“瑪咕舞”協會黨支部,組建了一支60人的“瑪咕舞”表演隊,建立了“支部+協會+表演隊”的黨建工作模式。協會黨支部充分發揮其黨建工作宣傳隊和新農村文藝表演隊的作用,借助牟定“三月會”、農歷二月十五臘灣新民“民族團結日”等重大活動和當地喜慶節日組織黨員開展活動,用歌舞的方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員“五帶頭”、社會榮辱觀等內容,傳播黨的聲音、傳承彝族文化、促進彝族地區發展。目前,通過創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實效,全縣反映領導干部違紀違法現象的舉報信明顯減少,而黨員干部中公而忘私、勤政廉潔的事跡卻不斷涌現。如蟠貓鄉雙龍村委會用群眾最熟悉的左腳調《阿老表等等著》改編的《廉政文化進農村》:“書記作報告,主任來動員,清正又廉潔,干部好本色,廉政文化進農村,人人笑開顏”。 較好地把廉政文化融入到了左腳調中,讓通俗易懂的左腳調把怎樣做人、怎樣為官、怎樣清正廉潔等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廉政文化進農村和對村干部的廉潔自律要求隨著一首首、一曲曲蘊含廉政理念和廉政提醒的左腳歌舞傳遍了村村寨寨。讓反腐倡廉工作附著于左腳調這種易于讓人們接受的載體,不斷拓展左腳調的廣度和深度,使反腐倡廉意識進入群眾耳里,刻在黨員腦里,留在干部心里。(馮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