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共產(chǎn)黨員的最初印象,來自兒時村里的一名老黨員。他是村里的老支書,一年冬天,村里小學的圍墻倒了,他一個人每天帶著一壺水、幾個饅頭、一袋咸菜去修墻,前后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硬是將圍墻砌好了。冬天天氣冷,大家到了外面都是兩手交叉縮在袖管里,可是他好像不怕冷,甩開臂膀,一邊砌墻一邊哼著小調(diào),額頭上沁著細密的汗珠,渾身冒著熱氣。靠近他時,自己也感覺不那么冷了。那時幼小懵懂,就問母親:“沒人給工錢,也沒人管飯,為什么這個老頭要修學校的圍墻?”母親說:“因為他是名黨員。”
老支書的黨員形象在我兒時的心底播下了一顆種子。高中畢業(yè)后,我也入了黨,成為這支先進隊伍中的一員,后來又到地方黨政機關(guān)工作,對于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有了更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不管職業(yè)身份是公務(wù)員、工人、企業(yè)家還是農(nóng)民,只要自己入了黨,是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身上就應(yīng)當具備這樣一股精氣神:這股氣看不到、摸不著,卻能讓人真切感受到,它一定是有溫度的,能讓人感到溫暖的,散發(fā)著向上的能量的。
一名合格共產(chǎn)黨員身上所應(yīng)具有的這股精氣神,是堅定的信仰和理想信念所折射出的精神力量,是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是對黨的事業(yè)的滿腔熱情。這股精氣神從入黨的那一刻起就當溢于胸膛,成為每名黨員一生堅守的品格氣質(zhì)。
這股氣里有浩然正氣,從中能感受到正義和凜然。有著這樣氣場的人,一言一行里總是傳遞著正能量。他們敢于擔當,做事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他們在面對外界誘惑時能保持本色、堅守底線,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在戰(zhàn)爭年代,這股精氣神表現(xiàn)為面對危險時的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不怕犧牲;在和平時期,這股精氣神表現(xiàn)為樂于奉獻、先公后私、率先垂范。
這股氣不是飄渺的,而是一種氣節(jié),有靈魂、有骨頭,有勃勃生機,知難而進、不折不撓。在順境面前不松懈,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挫折面前不氣餒,在逆境面前不失意,永遠一副朝氣蓬勃的樣子。在群眾面前,這股氣則保持著溫度。他們把群眾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用責任和擔當為群眾排憂解難。
不可否認,當前,有一些黨員因為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化等原因,使得他們在群眾眼中的形象少了一點“暖”的感受,少了一份共產(chǎn)黨員應(yīng)有的精氣神。這樣的黨員是不能稱之為合格黨員的。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應(yīng)始終保持自身的忠誠信仰、始終懷有一顆熱乎乎的心。心有信仰,便有似火的熱情;有了熱情,便有溫暖人心的能量、鼓舞人心的力量。(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