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開車的朋友,為防止因違章而被處罰,會攜帶一些電子設備進行提醒。這些設備一遇交通攝像拍照裝置就會自動報警,減少了司機違章的可能。不過,有的司機使用了這些設備后,在有監控攝像頭的路段,就老老實實地按照規定行駛,但到了沒有監控攝像頭的路段,就變得無所顧忌,把交通規則拋在腦后。因而在沒有監控的路段,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事實上,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在面對紀律時也存在類似上文中個別司機使用電子設備后的心態:處于監督視線之下時,就表現得遵規守紀;到了自以為監督看不到的地方,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開始我行我素。甚至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企圖鉆紀律和規矩的空子,以掩耳盜鈴的方式躲避監督,以僥幸心理規避紀律約束。
在本地不敢公款吃喝,到了外地就以為進入了“安全區域”;自己不貪不占,親屬拿一點就與己無關……不少黨員干部就是在這樣的僥幸心理和小聰明中喪失了原則,以為自己走了捷徑,卻不知紀律規矩是行穩致遠的保證,不按規矩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人仰車翻”。
紀律是“硬杠杠”,是每位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嚴守的底線。紀律面前,無“漏洞”可鉆,無“暗門”可走,違者必究。事實證明,跟組織耍小聰明,自以為找到了紀律和規矩的“漏洞”和“盲區”,其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處心積慮規避監督和紀律約束,不管是“金蟬脫殼”也好,“暗度陳倉”也罷,“小算盤”打得再精,“隱身衣”偽裝得再好,最多只能應付一時,最終難逃組織和群眾的監督,難逃紀律的懲戒。
從紀檢監察機關的角度來說,面對當前一些規避紀律的僥幸心態,必須在執紀監督問責上下足功夫。要加強警示教育,以案明紀,警示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紀律不可違,違紀者必被究,讓紀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對違紀行為“零容忍”,加大通報曝光力度,震懾住不收斂、不收手的黨員干部,把紀律和規矩真正立起來、嚴起來,執行到位。要建立嚴密的監督網絡,把零星的“區間測速”變成“全路段測速”,使僥幸者無空子可鉆,讓黨紀法規真正成為每位黨員干部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準繩。(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