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把便民“經”念歪

發布時間:2016-11-09 15:44:4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近日,筆者到一個脫貧攻堅村走訪,聽到不少群眾的抱怨。有群眾抱怨村里道路硬化雖好,卻沒留供牲畜行走的路,導致牲畜在陡坡和下雨天根本沒法安全行走。有群眾抱怨水池建設只考慮外觀,不考慮實用性……這些出于好心的便民舉措卻讓群眾心里有點“窩火”。細問原因,村干部解釋,若不按照統一標準,驗收時過不了關。

其實,為了統一標準而給村民“添堵”的服務舉措并不在少數。如村級美化行動為了統一墻面顏色,就把群眾亮堂的木板墻統一刷上白灰;綠化樹木種了又換,換了又種,反反復復。

為民服務,心中有民是關鍵。那么,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從群眾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從解決百姓難題入手辦事情,便是天經地義的事。只有多和群眾打交道,多下基層調研,讓上層設計和基層需求實現良性互動,才能實現傾聽民意多一點,閉門規劃少一點;民主決策多一點,獨斷專行少一點;以民為本多一點,政績門面少一點,從而暢通官與民之間的“淤塞”,贏得人民群眾的尊重和贊許。

最是小事見真情,最是細處見人心。當下,正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在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只有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因需而建、精準發力,才能徹底改變便民好“經”念歪的現象,從而真正為民造福。(范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