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思考監督執紀“四種形態”

發布時間:2016-05-21 11:25:51   來源:麗江市紀委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們家三兄弟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已經鏟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村子里才有名。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見的都是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他們認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文王連連點頭稱道:“你說的好極了。”

這則故事,對我們落實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有何啟示呢?

品味扁鵲三兄弟的故事,當前各級黨委(黨組)和紀檢監察機關要切實解決好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問題。一是要堅決消除思想誤區。提出“四種形態”并非放緩了反腐敗斗爭,而是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實施“四種形態”后監督執紀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關口前移,紀檢監察機關的責任更重、執紀的力度更大;“四種形態”雖有自由裁量權,但不能大事化小,必須精準執紀,定性準確,處理恰當。二是要堅決改變思維慣性。現在,仍有一些紀檢監察干部只重視查辦大案要案,滿腦子仍是貪污受賄等違法案件線索,把黨員干部一般違紀問題當做“小節”、小事看待,忽視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等方面問題的審查,這與“四種形態”要求不符。改變慣性必須深化“三轉”,積極調整職責定位、工作理念、方式方法,推動懲治成果向預防機制轉化。

品味扁鵲三兄弟的故事,給我們最核心的啟示是“如何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各級黨委(黨組)和紀檢監察機關要切實擔負起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充當好“扁鵲三兄弟”角色,必須下大力氣堅決解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能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既注重要像扁鵲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管住“極極少數”的嚴重違法犯罪黨員干部;更注重要像大哥治病于病情發作前、二哥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正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治“病樹”、拔“爛樹”、護“森林”,抓早抓小促進治本。要準確研判、合理處置問題線索,注重從信訪舉報、作風督查、網絡輿情等途徑發現問題線索,形成問題線索的大數據庫,做到問題早發現。要緊緊圍繞“六項紀律”,正確運用五種處置方式,堅決把存量減下來,做到早處理。(麗江市紀委監察局   李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