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觸摸像花一樣綻放的彝族風情

發布時間:2016-10-31 07:42:18   來源:楚雄州紀委

直苴村隸屬永仁縣中和鎮,海拔2487.7米,年平均氣溫13℃,90%以上村民是彝族,是永仁縣最高寒、最偏遠、最封閉的村落。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卻將“賽裝節”傳承了1300多年,被稱為賽裝之源,世界最早的鄉村“T”臺。她古樸多彩的風俗民情,傳統奇特的生存方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依然讓世人“夢里尋她千百度”,她卻情懷不改靜靜躺在金沙江峽谷莽莽群山的“燈火闌珊”中。

當地彝族人民居住的“土坯房”

傳統的手藝——織布

紡線團——把線繞成線團,織布的時候線就不會打結

手把手教刺繡

刺繡是每個彝族婦女必會的針線活

過去每個直苴彝族家庭成員的衣物用布都要由婦女紡織、縫制而成。按當地習慣,直苴彝族女性,一般是六七歲左右,用當地的話說是“只要會拿針”就跟著長輩學著織麻、紡線、織布、繡花。

鑼鍋飯,雜鍋菜

火塘邊的米飯已噴噴香,火塘上的雜鍋菜咕嚕咕嚕的冒著泡,這就是彝家人一日兩餐的標配。

手舂糯米粑粑

糯米粑粑,當地人也叫“糍粑”。糯米淘凈蒸熟,放進碓窩里舂,待熟米舂打成面團狀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做成手掌大的圓形粑粑,放在炭火上烤,微焦黃時,在表面涂芝麻醬、辣醬、油辣椒等即可食用。

烙苦蕎粑粑

苦蕎粑粑蘸蜂蜜是絕配。把蕎面摻水調和后,倒入熱鍋中用微火自然成餅,然后再放在火塘邊烘烤熟或在火灰中焐熟。苦蕎粑粑清香甘甜,細爽而有回味,且便于食用、攜帶,貯存亦不會有異味。

賽裝場上準備畢摩祈福儀式的彝族長者

賽裝現場人山人海

賽裝場上的T臺秀

每年正月十五是直苴的“賽裝節”,這一天彝族姑娘們會穿上自己縫制的、五顏六色的節日盛裝參加盛會。而中老年彝家婦女及小孩,也會以不同的性別年齡,不同形式打扮,穿著最美的節日盛裝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姑娘們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賽裝場上打跳

打跳又叫“跳腳”,是直苴賽裝節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迷人風景。跳場上,著盛裝的俚頗(彝族)人民手拉手圍成圈,隨著笛子樹葉胡琴悠美悅耳的旋律縱情歌舞。(永仁縣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