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大土鍋、小土鍋村,歷史上以制作土鍋而馳名。那洛、回堆等村寨里各有三至四戶農戶傳承著制陶的工藝。
上市交易
制陶工藝程序繁雜,需先取白色粘土在木槽中搗細,和以適量細沙再搗,直至能成團、不粘手。
制陶原料
搗碎黏土
然后制胎(即坯子),全用手工捏造,工具均以竹、木制作,有拍板、竹簽等。所制圓形器皿,不用轉輪,圓周的精度卻很高。
敲打制胎
陶制品有鍋、甑、罐、瓶、炒茶鍋、薄壁風爐等。泥胎用拍板拍打圓正、殷實后,用竹簽或木模戳壓出圖案簡單、樸素的為圈、為點、為線花紋。
制作花紋
成型后陰干,再用火燒——先以草灰鋪地,再將泥胎置放其上,大件套小件,一摞摞裝好后,再橫向放置,一層層堆碼穩妥,之后用稻草蓋嚴,再滿堆細干柴,點火燒燎,一氣呵成,不能中斷,以防水汽外逸,致使器物炸裂報廢。燒兩小時左右,停止燒火,讓器物自然冷卻,即出成品。一般是傍晚點火,次日早晨出成品。
通力合作
從事此項技藝的全是婦女,她們從小耳濡目染,邊看邊做,漸漸成為制陶的能手,不必特別從師。男子則做一些體力較重的輔助工作。
相互學習
成品出爐
等待上市
土陶上市
傣族土陶,環保安全,形體古樸,結實耐用,深受人民群眾歡迎。(雙江縣紀委 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