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7月27日至28日,迪慶州組織開展了“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建設美麗迪慶”主題系列活動。任弼時之孫任繼寧作為紅軍后人代表參加紀念活動時感觸頗多。
回顧歷史 不忘歷史
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18000余名戰士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領導下,在金沙江沿岸選擇7個渡口并雇請30余名來自迪慶和麗江的船工。在船工們的幫助下,經過4個晝夜搶渡,紅軍成功進入迪慶境內。紅二、六軍團進駐中甸縣城后,在藏經堂設立指揮部。賀龍等紅軍領導會見了迪慶各界代表,發布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中甸城軍分會布告》,并召開了“中甸會議”。
任繼寧說,80年前,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力量,為中國革命的火種撒遍中國奠定了基礎,為新中國的到來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美詩篇。紅軍長征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定了我們的信念,瓦解了敵人的圍剿,保存了革命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奠定了創建新中國的堅實基礎。作為紅軍的后代,我們為先輩的勝利而倍感自豪,一直想重溫這段歷史。今天,這個多年的愿望實現了,在迪慶重走長征路,我感到興奮和榮耀。回顧歷史,不忘歷史,紅軍長征為我們留下的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勵和鼓舞著我們后人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
以長征精神為引領 為民族事業而奮斗
在重走長征路活動中,任繼寧說,紅軍在缺吃缺穿的情況下,還要與敵人周旋、甚至戰斗犧牲,長征有多么艱難啊!
任繼寧說,現在的物質生活與革命戰爭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不用為衣食發愁,也有力量打擊外敵侵略,但我們時刻不能忘記革命歷史,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為創造今天的幸福生活、祖國的統一和繁榮富強所付出的犧牲和貢獻。作為當代的每一位年輕人,更應該以紅軍精神為鞭策,繼承他們的遺志,不斷向他們學習,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而奮斗。作為紅軍的后代,我們決心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時刻準備著,向我們的前輩一樣,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奉獻力量。
在紀念活動中,任繼寧與迪慶州社會各界代表一起,到烈士陵園悼念革命先烈,參觀高山植物園,觀看電影《我的長征》,重走長征路和紅軍橋,深切緬懷了這段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和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