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過會澤的“廉”故事

發布時間:2016-08-04 07:31:54   來源:曲靖市紀委

說起“長征”,不得不提及會澤這個小縣城,因為在這里,曾經創造了紅軍長征史上“擴紅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籌款最多”的烏蒙山紅色文化經典——1500多名會澤兒女踴躍參軍,紅軍籌餉10萬銀元。紅九軍團為什么會創造了這樣的經典呢?帶著疑問,讓我們翻開這段紅色革命史,去探尋曾經的輝煌。

【紀律“鐵”:不拿群眾一針一線】1935年4月30日,紅九軍團從宣威進入會澤,途經者海,5月2日攻克縣城,5月4日在水城整編,然后西出小江,渡過金沙江,由滇入川。紅軍長征過會澤,歷時7天,行程115公里。 4月30日,紅九軍團到達牛欄江邊時,一是江水大漲,給渡江加大了困難;二是受當時者海區公所的命令,渡口的船只已預先墜入江底,沒船渡江;三是區長姜香圃又派民團20余人到江邊堵截,紅軍無法過江。聽說紅軍路過,村民們也忙著躲避。面對這些情況,紅九軍團大力宣傳紅軍的政治主張,他們在村民家的墻壁上寫下“打富濟貧”“不交租,不還債”等標語;經過二道箐時,見村民往村外跑,便喊:“老鄉不要跑,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我們不抓兵,不要你們的任何東西”。他們用高價買面條煮吃,還請去探望他們的老百姓一起吃飯。經過宣傳,村民們消除了恐懼心理。到了傍晚,背鍋石一位老人及小灣頭的高明剛五兄弟主動撈起木船為紅軍劃渡,紅軍才開始渡江。紅軍身穿灰服、長條、對襟衣,頭戴遮涼帽、緞帽、套頭,腳穿草鞋,雖服飾各異,但紀律嚴明,對人和氣。渡江結束后,還付給船工每人一塊大洋。在夜宿地,不論住民房,還是搭棚露宿,凡是用村民的東西,都歸還原物,或者照價付錢。他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深受老百姓的擁護。紅軍走后兩天,國民黨湘軍李抱冰部隊就跟蹤而來,湘軍每到一個地方,就派糧派柴、搶老百姓的東西,到黃梨樹時,還強迫村民用船、門、木料、方板等架橋。紅軍的一言一行、對百姓秋毫無犯的鐵的紀律深深打動了勞苦大眾,與國民黨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嚴懲“貪”:鎮壓貪官開倉放糧】 5月1日,紅九軍團大部隊進入者海壩子,老百姓聽說紅軍要來,大多數都跑出去躲避,只有少數窮苦老幼留在村子里。紅軍到達者海時,沒有立即過街,為了不驚嚇到群眾,大部隊在者海街頭黃家河邊的樹下休息,部分政工人員整裝列隊進鎮宣傳。他們首先在鎮內外的墻上寫了許多宣傳標語,然后在十字街口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口頭宣傳。據犀牛塘老紅軍李正清回憶:當時寫在一家地主墻上的口號是“為民為己,打土豪分田地,買賣要公平”;“窮人要翻身,快來當紅軍,打倒國民黨,消滅蔣匪軍,土豪全掃光,工農掌政權”等。經過宣傳,老百姓消除了恐懼心理。當時者海小學教師李汝維等組織學生舉著小彩旗在街頭迎接,一些老百姓試著送東西給他們,請他們吃飯等。但紅軍紀律嚴明,對群眾的熱情招待,一一婉言謝絕。他們邊宣傳邊幫助老百姓做事,漸漸地,老百姓與紅軍親近了起來,跑出去躲避的也紛紛回家。紅九軍團打開積谷糧倉讓老百姓去背糧。老百姓由于長期受地主官僚和土豪劣紳的欺壓,開始不敢去背,后來在紅軍的耐心宣傳和鼓勵下,一些沒有吃的窮人就去背,當地的土豪劣紳朱寶齋等人不讓分糧,企圖阻止和威脅,紅軍就拔出槍要處置他,朱寶齋嚇得逃跑了。老百姓見狀,就都跑去背糧。一會兒,七萬多斤積谷全背光了。

【勤愛“民”:救助船工打開鹽倉】 5月5日,紅軍大部隊陸續到金沙江樹桔渡口。紅軍到達樹桔渡口前,國民黨已沉船封江,企圖阻止紅軍北上。由于沒有及時沉船,老船工饒樹清遭到毒打受了傷,紅軍戰士們立即幫他包扎傷口,扶他下山回家。饒樹清很是感動,就冒險幫紅軍戰士尋找船只。在饒樹清的幫助下,偵察連在一處江灣里發現一支破船。戰士們立刻進行修補,饒樹清先將偵察連擺渡過去。偵察連的戰士連夜摸到場務所,繳了緝私隊的槍械,打開鹽倉把鹽巴分給群眾和船工,老百姓感激不已,就把崩子巖下面的40余只船打撈起來,劃到樹桔渡口幫助紅軍渡江。5月6日早上,紅九軍團干部戰士全部渡過金沙江。為了不擾民,選擇在城郊進行擴紅整編。

【會澤“擴紅熱潮”】了解了這些紅軍在會澤的小故事,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清廉作風、對百姓秋毫無犯的鐵樣紀律打動了老百姓,使老百姓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人民!所以會澤兒女踴躍參軍,掀起了擴紅熱潮。僅兩三天,紅軍在會澤就擴紅1500余人,其中集中擴紅900多人,各連營零星擴紅500多人,大井擴紅29人,者海80多人,娜姑30多人,其情其景,可謂盛況空前,成為紅九軍團長征史上擴軍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