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軍團激戰賓川州城

發布時間:2016-10-03 08:26:39   來源:大理州紀委

紅軍長征的故事,像一盞緩緩向時光隧道移動的明燈,不斷映照著我走進那段艱苦卓絕的難忘歲月。國慶期間,懷著對革命先輩的崇敬,我再一次走進南熏橋。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南薰橋,為單孔石拱牌樓式風雨橋,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州城鎮南門外的鐘良溪上,橋長15.6米,寬5.16米。橋頭牌樓上鑲嵌著賓川籍老紅軍趙镕中將于1985年親筆提寫的“南薰橋”匾額,整座橋透著一種歷史的厚實。紅軍長征過賓川時攻克州城的戰斗就是在南熏橋上打響的。

賓川國民黨當局在紅軍到來前一個多月就成立了“賓川縣防共保安委員會”。縣常備隊180人延期退伍,同時補充新兵150人。4月12日又將各鄉鎮的民團調入縣城,組成了1000多人的城防隊。城防隊一面收羅全縣公私槍支彈藥,一面從昆明購、領新槍70余支,一面向民間強征硬調了近萬名民工,在城墻外挖護城壕,并沿城墻根栽了近4米寬的仙人掌等雜刺,設置障礙。將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洞用土基堵死,把州城附近村里的樓梯也收進了城,強令州城周圍的村民將水井填上,意欲固守縣城,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縣長楊紹曾下令死守縣城。

1936年4月19日,紅二軍團進入賓川。4月20日拂曉,紅四師偵察連、十二團兩個營在團長黃新廷的指揮下過了南薰橋分別在東、南門占領了有利地形,十團在團長劉開緒指揮下從西面包圍了州城后,派出1名團參謀長和5名戰士為談判代表,準備通過談判和平過城。參謀長騎著一匹白馬,帶著5名戰士,來到南熏橋外向守敵喊話“你們不要開槍,我們要同你們縣長商量個事,我們是北上抗日的紅軍……”城上守敵狡猾的回答:“我們聽不清,請你再過來些”,參謀長冒著生命危險過了南熏橋,到了南門月牙城。他左手牽著韁繩,右手打著手勢,大聲喊著“不要開槍……”不料,話音未落,“轟”的一聲,敵人公然向參謀長開炮,紅軍談判代表的鮮血染紅了南熏橋。

紅軍談判代表犧牲的消息即刻傳到紅十二團指揮部,團長黃新廷立即下令攻城。紅十二團和師偵察連逼近到南城墻下,一部分紅軍用柏樹枝做成木梯,頭頂烈日,步步緊逼州城南門,剛把第一架木梯靠攏城墻就被城上守敵用鉤子勾上城頭。這時,另一部分紅軍馬上利用靠近城墻的一民房做掩護向守敵猛烈射擊。守敵把谷草捆在竹竿上,引火點燃了靠城的民房,頓時,火光沖天,紅軍火力冒著滾滾煙火,一面切斷火路,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一面撤到離城稍遠的民房內,或爬上屋頂,或挖通民房的后沿墻,與城上守敵展開激戰,掩護登城部隊。登城部隊扛著木梯,迅速沖到城下,剛搭上梯子,守敵就用石頭往下砸,用木杠撬飛搭在城墻上的梯子,或用鐵鉤把木梯勾入城內。在紅十二團向南門發起攻擊的同時,紅十團也于上午向州城西門發起了進攻。攻城戰斗異常激烈。從早上到中午,整整激戰了六個多小時。

賀龍在紅軍司令部里聽到戰斗情況,豁地站了起來,憤怒地說:“這小小的城池為何膽敢阻擋我軍前進”,并命令前方戰士做好戰斗準備一定要拿下這座城。一個參謀建議說:“調集炮兵向城轟擊”“不行!城內多是老百姓,要保護群眾”賀龍果斷的回答。

下午4時許,四師十二團和師偵察連在東門、南門佯攻,組織了極猛烈的火力,打得敵人抬不起頭。縣長楊紹曾和城防總指揮張紹康感到東南門吃緊,慌忙把西北門主力常備隊調來增援,這時,紅十團乘虛占領了北門外的一座廢碉樓和西門外的制高點,以密集的機槍火力壓住城頭的敵人,掩護登城部隊。登城部隊扛著扎好的數十架云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用木板蓋住城四周的刺籬,越過護城壕,一邊向城頭扔手榴彈,一邊沖到城墻下,搭起云梯。城頭守敵在手榴彈爆炸聲中血肉橫飛,亂作一團,南門守敵驚聞西北城墻被攻破,猶如喪家之犬,無心戀戰,紅十二團抓住時機迅猛登城,對負隅頑抗的敵人進行圍殲。

激戰州城,紅軍以斃敵178人,擊傷129人,俘敵300人的戰果,取得了戰斗的全面勝利。是役為紅二、六軍團途經滇西最為激烈的攻堅戰,打出了紅軍軍威。(大理州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