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貴紅軍橋
彝良縣龍街苗族彝族鄉的邊界有條河叫洛澤河,河對岸是貴州省威寧自治縣云貴鄉,河上有多座橋梁,其中有一座橋群眾親切地稱之為“紅軍橋”的石拱橋,因紅軍長征時轉戰此處而得名,這是一座承繼紅軍艱苦卓絕的長征精神之橋。
據史料記載,1936年3月中旬,賀龍、肖克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在烏蒙回旋戰中從彝良奎香進入威寧的云貴鄉和羊街鎮,在洛澤河兩岸和輔處、興隆廠等處住了下來。在這里,紅軍宣傳革命真理,打富濟貧,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在各族人民群眾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當地群眾為紅軍提供給養,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作向導,用木板架設便橋,最終紅軍通過橫跨兩岸的兩塊巨石從云南地界順利進入貴州。
這座橫跨兩省之橋,它見證了紅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如今,在這雄奇險峻的深山峽谷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救軍糧”依然鮮紅如血,洛澤河常年奔流不息,河床上被激流磨去棱角而略顯光滑的寬大石塊,見證了遠去的硝煙永存的精神,激浪翻騰的滔滔河水,似乎還在講述著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歷經風霜雨雪和槍林彈雨的紅二、六軍團的紅軍戰士們用鋼鐵般意志書寫而成的那段紅色歷史!
紅軍橋遺址紀念碑
時過境遷,當年紅軍渡河的木板便橋早已不復存在。解放后,洛澤河兩岸人民靠一鐵索為橋以通來往,十分不便,年年均有失足溺水者。1986年6月,中央電視臺軍事部攝制組深入貴州省威寧縣云貴鄉洛澤河兩岸采訪,并把所攝專題片提供給威寧縣有關領導,片子反映了當地老百姓迫切需要修橋的愿望。為緬懷當地群眾與紅軍的濃厚情誼,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發展地方經濟,兩岸兩省交通部門商定在原址附近共建“云貴紅軍橋”。1989年11月,大橋建成并立碑紀念。2014年4月,彝良縣委、縣政府也在此立碑作為“昭通市革命遺址”,紀念這段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