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留豐碑

發布時間:2016-10-25 07:38:54   來源:大理州紀委

1936年3月初,由賀龍、蕭克同志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由貴州入云南,以破竹之勢向滇西挺進,4月20日攻克賓川,21日由賓川雞平關進入鶴慶,23日攻占鶴慶縣城。紅軍長征經過鶴慶黃坪、西邑、松桂、金墩、云鶴、草海、辛屯等6鎮1鄉的172個自然村,歷時6晝夜,行程110公里。

“紅軍三萬三,路過波羅莊;吃富不吃貧,窮人莫驚慌……”這山歌至今仍在鶴慶松桂一帶老輩人中傳唱;“慈母泉”“賀龍泉”“薄荷箐”……一組組紅軍故事反映了軍民魚水深情;當時紅軍留下的一張張字條和一枚枚銀圓講述著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對人民群眾的秋毫無犯。

彈指一揮間,80年過去了。當紅軍長征的硝煙已經消退在20世紀30年代蒼茫的時空,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個極其偏僻的地理空間,很少被人說起。

金一南將軍在《苦難輝煌》一書中寫道:“你可以忘記工農紅軍縱橫十一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一路硝煙,一路戰火;可以忘記不盡的高山大河,狹道天險,國民黨數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可以忘記革命隊伍內部爭論與妥協,彌合與分裂。但這一點你將很難忘懷,長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萬代的不死的精神與非凡的氣概。”征途迢迢,關山重重,長征就是一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旅。鶴慶是這次信念之旅的一個紅色景點,紅色記憶在這片紅土地上代代傳頌。

北上抗日,直驅石鼓渡口,鶴慶是必經之戰略要地。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紅軍將領在云鶴鎮雙桂亭召開了軍事會議,研究了在石鼓鎮渡江北上的重要軍事戰略。鶴慶32人給紅軍當向導,贏得了搶渡金沙江的先機,甩掉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紅二、六軍團在鶴慶沒有來得及擴充紅軍,但是仍有27名青年積極參軍。田麟勛將軍就是其中之一。

紅二、六軍團進入鶴慶,鶴慶各族人民歡欣鼓舞,像迎接貴賓一樣歡迎紅軍,給紅軍送水、敬煙,為紅軍洗衣、做飯,同時給紅軍送去許多大米、臘肉、火腿等食品,其中還有不少豬肝鲊。老紅軍陳靖后來回憶說:“在整個長征路上,像鶴慶那樣(除蘇區外)對紅軍熱烈而真誠的歡迎確實不多。”

紅軍戰士看到豬肝鲊后,都不知道怎么吃,也不知道叫什么。嘗一口又辣、又鮮、又香,再吃一口,就更辣、更鮮、更香,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紅軍首長吃過豬肝鲊后,也贊不絕口。問身邊戰士,是啥子東西,味道還不錯。戰士們也回答不出來。賀龍總指揮見狀,順嘴說道:有辣子有肉,爽得很嘛!就叫辣子肉好了!“辣子肉”,就這樣在紅軍中叫開了。

時隔48年后的1984年1月16日,蕭克將軍舊地重游,感慨萬千。在紀念紅軍長征座談會上,老將軍深情地說,二、六軍團長征以來,鶴慶是紅軍最受歡迎、人民最熱忱、紅軍給養補充最充分的縣份之一。繼而,將軍稍為憂慮地說,這次出來,很想輕車簡從,好好領略一下長征時沒來得及看的祖國大好河山。可每到一處,總是迎來送往,又是接風又是宴請,大搞排場,太鋪張了,我很不高興。但來鶴慶,我很高興,你們的辣子肉我是一定要吃的,這是此次出行我自己點的唯一一道菜,快半個世紀了,那個辣、那個香,一直難以忘懷,可惜賀老總他們再也嘗不到了。

將軍一席話,道出了將軍的憂慮和感慨,也道出了將軍對鶴慶這塊熱土的贊譽和眷念。

將軍吃后,非常高興,愉快地說:“快半個世紀了,辣子肉的味道一直沒忘,今天終于如愿以償。”飯后,將軍欣然命筆,為鶴慶題寫了“九頂山高,金沙水碧。紅軍長征,簞壺不絕。白族情深,鶴慶長憶。”的詩句。

1976年4月23日,為紀念紅軍長征過鶴慶40周年,鶴慶縣委、縣政府在文化館內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鶴慶紀念碑。2001年7月1日,搬遷建到云鶴鎮鶴陽西路小團山麓,碑體高19.36米,基座高4.23米,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紀念碑落成,老紅軍田麟勛將軍為紀念碑題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鶴慶紀念碑”。2003年6月29日紀念碑公園建成。2004年6月,由八一電影制片廠美術師、麗江東巴畫派創始人張春和創作的紅軍長征過鶴慶大型浮雕墻建成,全長36米、高4.23米,寓意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于1936年4月23日長征進入鶴慶的這個光輝日子。這座浮雕墻以精湛的工藝、逼真的雕像、豐富的內涵、傳神的風采,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過鶴慶時“金沙水暖情深,軍民魚水歡歌”的生動景象,謳歌了紅軍長征過鶴慶的光輝史實。2009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鶴慶紀念碑公園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本世紀中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一個外國人在20世紀末這樣說。而新中國的締造者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僅僅這一切,就值得我們去重新發現長征。這條飄揚在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的紅飄帶,對云南來說,也曾經短暫地掠過滇西北的崇山峻嶺,鶴慶已隨紅色記憶載入史冊。(王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