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縣地處云、貴、川3省接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4日,一渡赤水后的中央紅軍首次進入威信扎西地區,在此駐扎了11天,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會議圓滿解決了遵義會議提出而未及解決的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志的中國革命偉大歷史轉折,被列為紅軍長征35個重要事件之一。從此,中國革命一步步地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紅色扎西,勝利起點”之名由此傳揚。
如今,此地,眼前斑駁的窗沿、發黃的槍套、銹跡斑斑的電話讓人遙想崢嶸歲月,昔日運籌帷幄巧周旋的場景仿佛重現眼前;來到曾留下紅軍足跡的“天險”兩合巖,兩岸巖壁對峙,雄奇險峻,河水奔騰流淌,山巖羊腸小道寸步難行,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集結扎西 偉大轉折
時間回到81年前的威信縣扎西鎮。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準備從四川瀘州和宜賓之間北渡長江,與四方面軍匯合,創建革命根據地。但是,由于蔣介石調集10萬中央軍和川滇黔軍實行圍追堵截,沿江布防,在此情況下,黨中央當機立斷,改向云南的扎西集結,到了昭通的威信、鎮雄等縣。1935年2月4日至14日,中央紅軍集結扎西,在威信境內開展革命活動長達11天,是紅軍在云南境內活動時間最長的縣。5至10日,中共中央先后在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和扎西鎮江西會館分別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統稱“扎西會議”。
扎西會議上,中央政治局進行了工作分工,決定由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確定了中央紅軍新的戰略行動方針,討論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和決議大綱,研究部署中央紅軍的精簡縮編問題,作出回師黔北、重占遵義的重大決策,成立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扎西會議所作出的一系列決策和部署,重新恢復了中共中央對全國革命斗爭的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會議在挽救黨、挽救革命、挽救紅軍的過程中,解決了遵義會議未來得及解決的問題,完成了遵義會議未完成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軍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被列為紅軍長征35個重要事件之一。
“盡管遵義會議基本上解決了軍事與組織問題,但如常委再分工、戰略方針轉變等遺留問題尚未解決,這些問題的直接后果是使會議剛結束后的軍事行動受挫,土城戰斗失利,北渡長江的計劃未能實現,解決遺留問題迫在眉睫。”黨史研究專家徐繼濤表示,在水田寨政治局常委會上,對常委進行再分工,完成了黨內最高領導權的轉換,大河灘政治局會議和扎西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新的戰略決策,確定了新的戰略方針,扎西會議最后審定、通過了指定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所以,扎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延續,如果將遵義會議分做幾個階段的話,扎西會議就是完成階段。
仰望扎西 勝利起點
在位于威信縣的紅軍當年訓練場地紅軍壩子入口處,刻有“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的一面紅旗狀雕塑屹立街頭,在鮮花的簇擁下格外醒目,這里已成為紅色教育的必到之地。不僅如此,紅色文化已成為威信縣城的主基調,無論是在扎西會議紀念廣場還是紅軍烈士陵園,或是扎西會議紀念館,一座座記錄著革命歲月的建筑讓人駐足,一個個紅色文化符號融入大街小巷,時刻能夠感受到群眾發自內心對黨的熱愛與忠誠。
“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游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由陸定一、賈拓夫編寫的《長征歌》中的一段。紅軍在威信縣僅僅停留11天,卻有3000多名威信兒女主動加入紅軍隊伍,紅軍在威信留下的革命火種——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云南游擊支隊,堅持斗爭12年,為牽制敵軍,配合中央紅軍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經過扎西整編精簡后的中央紅軍,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機動靈活戰術與敵人周旋。
在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戰略轉移以來的最大勝利——桐梓遵義戰役大捷,為長征勝利打開了新局面。此后,紅軍三渡四渡赤水、南渡烏江,直逼貴陽,后又急轉西進,直插云南,威逼昆明,并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為長征勝利奠定了基礎。而這些正是扎西“勝利起點”的生動體現,從此紅軍從最危險的局面中走了出來,中國革命由此進入一個新時期,一步步地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黨史專家學者認為,在扎西完成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為紅軍奪取長征勝利乃至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實事求是地探討紅軍長征過扎西的歷史事實,肯定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正確認識和理解在黨的領導下所創造的功績,發揚和傳承艱苦奮斗、英勇頑強、勇于擔當的紅軍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紅軍的鮮血染紅了威信,染紅了云嶺大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沿著紅軍的足跡,云南兒女正發揚長征精神,昂首挺胸,合力同心,一步一個腳印,在一方熱土開創新天地。
烏蒙之巔,風起云涌,金沙江水,奔騰過往。紅色扎西,靈魂鑄就豐碑,仰望扎西,燈塔照耀前行。(昭通市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