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的足跡——紅軍長征過沾益

發布時間:2016-10-29 07:15:40   來源:曲靖市紀委

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軍第一、二方面軍先后于1935年4月和1936年4月經過沾益縣,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遵義會議后,紅—方面軍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黨中央的領導下,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二占遵義、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巧妙地調出了滇軍,于1935年4月23日進入云南。

紅軍進入云南后,蔣介石急令在貴州境內的滇軍主力孫渡縱隊、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拼命追擊紅軍,云南軍閥龍云一面向蔣介石呼救,一面將未出境的李嵩獨立團派到富源、沾益一線配合各地民團堵擊紅軍。為了打掉敵人囂張氣焰,保證紅軍迅速通過云南,黨中央決定在曲靖的沾益一線給予追敵一次沉重打擊。

4月25日,軍委縱隊及各軍團均已靠近沾益,曲靖(現麒麟區),黨中央認為戰機已到,于是在富源營上向一、三、五軍團發布了《關于消滅沾益曲靖白水之敵的指示》,電文指出“最近時期,將是我野戰軍同敵人決戰爭取勝利的轉變戰局的緊急關頭,首先要在沾益、曲靖地區消滅滇敵安旅,以我們的全部精力與體力去消滅萬惡的敵人,一切犧牲為了目前決戰的勝利。”

當日,中央軍委縱隊開始進入沾益區白水鎮老馬場、崗路、甘塘一帶。擔負牽制敵人、掩護主力的紅九軍團也從富源縣的法家進入我縣樂利村宿營。當天晚上,紅軍首長王首道就把播樂小學溫培群、李潤生等8位師生生找來談話。王首道與溫培群徹夜促膝長談,詢問辦學情況,傳播革命道理,指導辦學方向。軍團政治部送給播樂小學《共產黨宣言》、《中共中央通知》、《紅軍發展史》、《共產國際綱領》、《讀書方法》、《土地法大綱》等革命書籍和紅軍的一些宣傳標語。王首道還給李潤生留下“以后紅軍到此,請指示工作”的字條。

4月26日清晨,紅九軍團從沾益樂利村出發,經大偏山、沙石嶺等地進入炎方鄉,踏上公路北進,經余家河口進入宣威縣境內。三軍團則由富源海坪、寨子口進駐白水鎮。九時左右,敵機數架到白水一帶轟炸,紅軍戰士傷亡數十人,軍團政委楊尚昆腿部受傷。中午,三軍團十一團沿至富源公路十里的大塘、小塘、鷹窩巖、馬脖子、麻黃塘、掃把山一帶挖掘戰壕,布置了正面三四里寬,縱深約十里長的四道防御陣地,準備迎擊追敵。同時又派出教導營于當天晚上趕到沾益縣城附近的黑橋一帶,對沾益城實行包圍監視。

由于紅軍進軍神速,龍云害怕紅軍攻打昆明,急調安恩溥、劉正富、龔順壁三個旅折向羅平,取道陸良,從宜良搭火車趕到昆明防守。這樣,敵人沒有就范。但是敵主力距紅軍尚遠,對紅軍迅速通過云南較為有利。

4月27日,三軍團留下十一團擔任掩護任務,其余各部經龍泉分兩路分別進入馬龍、尋甸縣境內。主力撤走后,追敵約一個師開始向白水方向移動。為了達到牽制敵人的目的,十一團采取運動戰與數量占優勢的敵人周旋。戰斗開始時,十一團以一個營的兵力布置了約三里寬的防御。敵人以為和紅軍大部隊作戰,用三個團的兵力在正確展開發動進攻。但紅軍并不強硬抵抗,敵人炮轟,紅軍隱蔽在野戰工事和山崖里不動。等敵人一上來了,紅軍一陣猛烈的火力殺傷,繼之以反沖鋒打垮進攻之敵。如此反復數次,每一陣打個把鐘頭,然后主動轉移陣地,從早打到下午三點鐘,敵人才前進了十三里路,占去了空空的一座白水城。掩護任務完成后,十一團最后撤出白水,追趕主力部隊。中央軍委縱隊從崗路、甘塘一帶出發,經但澤溝,沿滇黔公路前進。為了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及其他主力部隊順利通過,紅三軍團教導營開始向沾益城內發起進攻。沾益偽縣長張偉搜羅了一支近千人的隊伍,進行頑抗。紅軍在攻城的同時,還動員鄉兵家屬向城內喊話,造成強大的攻勢。城內人心浮動,一片混亂。張偉嚇得癱軟在地,命令民團副團長朱鐘恒、中隊長陳仕徽上城督戰。天亮后,教導營完成牽制敵人、掩護主力通過的任務,便安全撤離戰斗。

1936年3月下旬紅二、六軍團進入云南,4月2日,二軍團分三路從富源縣進入沾益縣播樂鄉:第一路由富源的鐵池經黑泥、火石腦、灑宇、獨宇進駐建新村;第二路由富源法家經木扎進駐樂利、小海;第三路由法家經后奴革進駐羅木、阿壩田、王家沖、黃土壩一帶。六軍團一部從富源縣進入沾益縣白水鎮的崗路、甘塘一帶宿營。

4月3日,二軍團從駐地出發,分別經播樂鄉的偏山、沙高村、大海、小落浪、大落浪、水田等地,進駐花山鎮的喜廈、遵化鋪、十里鋪,盤江鄉的松林、河西、中村一帶。上午十一時,二軍團一部行至遵化鋪以北的火焰山時,與一股敵人遭遇。紅軍立即投入戰斗,打得敵人蒙頭轉向,丟盔棄甲向松韶關逃竄。紅軍將繳獲的物品分給當地農民后又繼續前進。當紅二軍團先頭部隊進入松林鎮時,正逢松林鎮的趕集日,紅軍首先占領了鎮公所,大部隊也隨之浩浩蕩蕩進入了松林鎮。由于趕集的群眾不了解紅軍,慌忙四處奔跑,集鎮上一片混亂。這時,紅軍立即向群眾喊話:“鄉親們!不要害怕,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是北上抗日的隊伍,是打富濟貧的隊伍,一切為人民謀利益。紅軍主張買賣公平,請大家照常趕街,安心做買賣。”紅軍的宣傳之后、慌亂的群眾穩住了,重新擺設攤子,打開店鋪做買賣。紅軍戰士在集鎮上買小百貨,買零食,都一一付錢。趁著街天人多,紅軍政工人員在集市上召開了有數百人參加的宣傳大會,向廣大貧苦農民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宣傳紅軍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宗旨,揭露國民黨蔣介石反共賣國的丑惡嘴臉。會上紅軍戰士教唱革命歌曲,高呼口號:“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懲治貪官污吏!”徹底消除了老百姓對紅軍的誤會。

接著,紅軍又把鎮公所囤積的糧食和18戶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了群眾。這里,全鎮群眾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傳頌著紅軍打土豪分浮財的特大喜訊。人民群眾真正認識到紅軍是窮苦大眾的隊伍,是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隊伍。

當天晚上,大部分紅軍戰士駐扎在松林鎮上,他們對老百姓秋毫不犯,還幫助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掃衛生、喂牲口,許多老百姓都把自己家屋收拾干凈,熱情邀請紅軍戰士到自己家住宿,幫助紅軍打草鞋、縫補衣服,并把家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紅軍,與紅軍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紅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博得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4月4日,紅軍在清水溝白栗樹叢中召開鎮反大會。在會上,有一位紅軍首長講話,宣傳“抗日必須討蔣”的救國主張,揭露國民黨蔣介石賣國反共,與人民為敵的滔天罪行,指出紅軍長征是為了北上抗日;紅軍打富濟貧、殺官安民是為了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的黑暗統治,謀求窮苦人民的翻身解放。會后,處決了沿途帶來的8名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和敵特。紅軍的行動,鼓舞了軍民的革命斗志,窮苦大眾揚眉吐氣,拍手稱快,更加熱愛紅軍。當紅軍踏上新的征途時,當地群眾爭相為紅軍帶路,有的甚至把紅軍帶到尋甸縣才返回。4月5日,天剛蒙蒙亮,紅軍又分兩路前進:一路由小東灣經小興村、大樹屯到迤堵;另一路由遵化鋪、興法村出發,經黑老灣到迤堵會合,再經山后坡、小后所、胡家屯、陶家營沿馬鞍山進入大坡鄉。4月6日進入馬龍、尋甸縣境。

為宣傳和發動群眾,紅軍所到之處,留下了大量的標語口號和革命歌謠,有的至今還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例如,遵化鋪的土豪李鳳明,紅軍到來之前就聞風而逃,紅軍就在他家門上書寫:腳踏川軍,手捧滇軍,拖死中央軍”的標語;貼在墻上的標語口號是:土農工商是我們的朋友,做官人是我們的怨人”,“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要我們不反,就不要抓兵,不要出款……”;在河西村寫的有“抗日必須討蔣”,“歡迎滇省愛國軍官和士兵同紅軍打日本,打倒蔣介石”:在中村流傳的革命歌謠:“黃花崗上血流行,革命健兒自愿成,不打列強心不死,不打軍閥怨不平”。這些標語口號和歌謠,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工農紅軍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慨。

紅二軍團經過沾益時,留下了很多文物和動人事跡。宿營在松林劉光學家的紅軍吸了主人的一把早煙,給了一個銅鍋作煙錢;吃了劉光喜家的一小罐豬油,給了他家三升黃豆抵油錢。一位紅軍戰士路過小后所傅官囡老大媽家門口,傅大媽盛了一碗飯,加上豆花和紅糖,送給他吃后,紅軍戰士將一把漏勺送給傅大媽作留念。在中村宿營時,住在馮興才老大爹家的傷員李榮康,因傷勢過重,不能隨部隊前進,被留在馮大爹家養傷。從此,馮家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看待,馮大爹不辭勞苦上山采藥,為其包扎傷口,經過20多天的精心護理,這位紅軍的傷終于好了,身體也長胖了。為追上部隊,紅軍戰士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馮大爹一家。臨行前,將身邊帶著的一把剪子送給馮大爹家作紀念。

紅軍到達清水溝時,一進村就向群眾宣傳:“老鄉們,別怕,我們是打富救貧的紅軍,我們和窮人是一家。”并立即書寫標語,打掃衛生、挑水、做飯。飯熟了就喊群眾—塊吃。緊接著又把土豪董吉書家的浮財分給群眾。興法村杜國安的母親發現一位因患急病而掉隊的紅軍戰士,把他接回家治療,但因傷勢過重,這位紅軍戰士第二天就病故了。看著這位已故的年輕戰士,鄉親們流下了悲傷的淚水。經過商量,杜國家、杜萬聰、付德林、陳大考等獻出木板和釘子,做了簡易棺木,把他的遺體裝好,安放在村旁的大石巖下。解放后,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找到了放遺體的地方,遺骨還在。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寫的那樣:“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長征先后兩次經過沾益,足跡遍及白水、播樂、炎方、花山、盤江、沾益、西平、大坡等鄉(鎮)的100余個自然村,行程共計230余公里。紅軍所到之處,積極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綱領和政治主張,組織群眾開展“打土豪、分浮財”的斗爭,在沾益各族人民心中播下革命的火種,推動了馬列主義在沾益的傳播。

1935年4月,紅軍經過播樂時,九軍團首長王首道接見了溫培群等師生,向他們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反帝反封建、抗日救亡的革命真理。溫培群等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和教育,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巨大飛躍,更加向往革命、支持革命,這為后來播樂小學發展為中共沾益地方組織的革命活動中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紅軍紀律嚴明,關心群眾疾苦。在紅軍的影響下,沾益的許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許多貧苦農民不顧生命危險掩護和搶救紅軍傷病員,掩埋犧牲烈士,給紅軍帶路送情報,提供食宿,為紅軍順利通過沾益創造了條件。紅軍長征在沾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跡和文物。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白水鎮王官營、李官營、花山鎮興發村,盤江鄉松林村、大坡鄉倘塘等地建起了紅軍烈士墓(碑),成為激勵全縣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沾益縣紀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