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寧:82年前紅軍最早入滇鮮為人知的革命歷程

發布時間:2016-11-01 08:38:56   來源:文山州紀委

在滇桂接合部的富寧縣,82年前紅七軍來了,這里是紅軍在云南省革命活動時間最早的地方,也是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先烈們艱苦卓絕、氣吞山河的動人故事鮮為人知。

每年清明節,富寧各族群眾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

富寧,地處兩國三省十縣接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富寧不僅成為交通的重要關口,也成為自古兵家的必爭之地,又融合著多元而濃厚的民族文化,素來有“滇粵津關”的盛名。在這片既通邊又達海的熱土上,古往今來,涌現了不少仁人志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和珍貴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土地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這段歷史上,成為了滇黔桂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領導滇黔桂邊的革命活動,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作出重大犧牲和巨大貢獻,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阿用紅色文化陳列室揭牌

滇黔桂邊區革命斗爭殘酷慘烈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等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在鄰近云南、貴州邊區的廣西百色正式舉行武裝起義,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建立了蘇維埃人民政府和右江紅軍革命根據地,領導各族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撤離廣西,前往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師時,留下韋拔群、陳洪濤等率領的紅七軍二十一師在右江紅軍革命根據地繼續堅持革命武裝斗爭,由于桂系軍閥糾集黔、粵軍隊和地方民團武裝瘋狂圍剿,二十一師遭受重大損失,師長韋拔群、師政委陳洪濤被叛徒出賣,先后犧牲,至此,右江紅軍革命根據地隨之喪失。

谷留雕堡

1931年8月,右江下游特委決定進行戰略轉移,跳出敵人包圍圈,尋找新的據點。從1931年11月起,中共右江特委分批分期派出紅七軍二十一師副師長黃松堅等60名紅軍干部秘密進入地處滇黔桂交界的富寧縣“七村九弄”地區,開辟了以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1934年11月初,中共滇桂邊區委員會在多立寨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會議宣布成立“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滇黔桂邊區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11月20日,中共滇黔桂邊區臨委在谷留村召開邊區勞農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滇黔桂邊區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和“滇黔桂邊區勞農會”,至此,根據地黨、政、軍、群各套組織機構組建完成。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創建后,在中共滇黔桂邊區委員會的領導下,邊區軍民在以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

甘美伏擊戰舊址

1934年春,紅七軍二十一師六十二團干部黃慶金、李家祺率抗日救國軍第十八軍五百多人挺進滇黔桂邊的富州(即富寧,下同)后,兵分三路駐扎在歸朝鎮百油地區的甘美、江曲、尾洞等村寨,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并開始進行土地登記,著手進行土地改革試點準備工作,向群眾開展革命宣傳,組織農會,動員青年人參加紅軍。紅軍的這一舉動,震驚了地方官吏豪紳,甘美閭長(相當于現在的村民小組長)周邦福派呂正先向富州政府報告,縣政府即向國民黨云南省政府告急。同年6月初,省政府立即派廣富守備軍副司令儂志猛率廣(廣南)富(富寧)(下同)守備軍一個營300多人奔向富州,對抗日救國軍進行“圍剿”。抗日救國軍獲悉后利用甘美村有利地形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發起反擊,滇軍戰敗,紅軍共繳獲長短槍數十支及相當數量的物品,敵軍戰敗死、傷各30多名,幸存者往歸朝方向逃竄。“甘美伏擊戰”被稱為“富州革命根據地反圍剿第一仗”,打響了反“圍剿”的第一槍。

黨員干部群眾赴谷拉鄉甘屯紅軍村接受紅色教育

1934年11月底,游擊隊和赤衛隊與進剿谷拉鄉恒村的云南廣富守備軍展開激戰。恒村一戰,敵軍折損過半,退出根據地。此戰,紅軍游擊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給國民黨反動派一次沉重打擊,鼓舞了根據地軍民斗志。

谷拉多曼村(多曼慘案舊址)

兩次戰斗的勝利,使敵軍異常惱怒,瘋狂對根據地進行“圍剿”。1935年10月,趁紅軍游擊隊進入中越邊進行休整時期,敵警備旅十七團邱秉常、尹國華兩個營“進剿”七村九弄。敵廣富守備軍的一個連進入多曼村,通過封官方式誘使赤衛隊長張福興叛變。叛變后的張福興誘騙時任鄉長的羅元興通知上下九弄曾參加過紅軍和赤衛隊的人都到多曼集中。羅元興不知是計,將已隱蔽在弄所巖洞里的部分赤衛隊員,通知到多曼村自己的家里來集中,不料卻被敵連長下令將大門關閉,亂槍掃射房內26名赤衛隊員,致其全部犧牲。屠殺的槍聲剛停,反動派的幫兇麻萬海手持鋼刀,一連割下12顆死難者頭顱,然后逼人用籮筐抬著人頭送到富州城報功。殺人后,敵軍還縱火燒毀多曼及附近村寨所有民房,并將畜禽等財物擄掠一空,使多曼變成了一個“新鬼含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無人區。直至全國解放后,群眾才陸續遷回,重建新多曼。

谷拉甘屯紅軍洞

針對敵人的殘酷圍剿,1936年3月,在中越邊的靖西進行休整的紅軍游擊隊主力返回富州,與仍在七村九弄堅持與敵周旋的何尚剛(即滕靜夫,黃松堅后的根據地主要領導人,下同)、趙敏(根據地主要領導人之一)等率領的部隊匯合。5月,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決定,由何尚剛主持,在者蘭召開有百色、靖西、那坡、德保、西林、廣南、麻栗坡等縣黨代表,以及根據地內的黨小組和勞農會代表40多人出席了第二次黨的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把“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改為“中共滇黔桂邊區委員會”,“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和“滇黔桂邊區勞農會”合并為“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滇黔桂邊區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改為“滇黔桂邊區革命游擊隊”。重新整編邊區部隊,改組領導班子,建立健全各地黨組織,擴大根據地,發展武裝斗爭,在原游擊隊活動的廣南、西林、隆林、麻栗坡等邊沿地區建立各級政權組織,舉行武裝暴動,配合反“圍剿”斗爭。

阿用鄉境內的革命活動示意圖

然而,就在邊區第二次黨代會召開期間(即1936年5月),廣富獨立營龍漢斗部占領歸朝,瘋狂屠殺群眾報復紅軍,在歸朝被殺害的群眾和農會干部達130多人。其中后龍山陳通文家7人被殺5人,陳的愛人背著的嬰兒也一并被一刀刺死;龐正清和黃開建則被割斷喉嚨致死;黃安福被刀捅進項圈骨架,用繩拴著游行示眾后,拉到洞波殺害。

花甲鄉那耶紅色文化廣場

1937年2月12日,敵廣富獨立營掃蕩花甲地區,屠殺殘害紅軍游擊隊家屬36人,割下10余人的頭吊在大樹上示眾。花甲鄉的汪氏田,因不透露紅軍游擊隊第二大隊副隊長的丈夫汪富興和紅軍隊伍的下落,被國民黨軍把她及不滿一歲的孩子一起捆綁拉到花甲關押。為使她屈服,分別把她押到花甲那耶、那能、富州等地“陪殺”了六次之后又送到富州關押,但她意志堅定,最終未說出汪富興和紅軍的下落。由于受到長期的關押折磨,她的孩子因體弱離開了人世。此外,國民黨軍隊還利用所謂的“匪殺匪”手段,逼迫自家人互相殘殺,威逼弟殺兄、兒殺父,如不動手,全家人都被殺光,慘絕人寰。

太平萬人坑舊址

1937年5月上旬,紅軍主力撤離甘邦、弄彥地區后,滇軍進占甘邦一帶。為報復進攻甘邦、弄彥遭受的慘敗,敵人實行“雞蛋也要過一刀”的慘無人道的反動政策,將從當地及外地抓來的勞農會干部近200人推入太平村前的一個天然大坑,殘忍地用機槍掃射,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太平慘案。

那弄會議

為支持革命戰爭,僅富寧縣就有2600余名優秀兒女投身革命,女共產黨員李杏錦、壯家紅軍領路人劉家華,邊區黨委書記、革命游擊隊政委滕靜夫,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主席黃慶金,邊區臨委委員韋紀、黃德勝、趙潤蘭,第三聯隊政治部副主任黃沙平、革命游擊隊二大隊大隊長唐秀山、獨立大隊大隊長王開洪、副大隊長王咪章等300余名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其中富寧籍就有170余名。在殘酷的斗爭中,僅在富寧,國民黨就制造了多曼、洞樓、太平等多起駭人聽聞的慘案,303名紅軍指導員、赤衛隊員犧牲,整個根據地有5500余名群眾被殺害(其中26人被割頭),1000余頭(匹)牛馬被搶,1300余個村寨2000余間民房被燒毀,近萬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抗日誓師大會

為保存革命火種,1938年7月,滕靜夫、譚統南、岑日新、傅少華、黃顯豐等十多位紅軍干部轉入中越邊隱蔽,并繼續開展斗爭。他們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隱蔽精干、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積極培養革命骨干,宣傳革命道理,有效地保存了革命火種。在多年的革命斗爭中,滇黔桂邊區革命斗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為在40年代迎接解放大軍進入云南、“邊縱”部隊解放富寧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的貢獻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為革命積累斗爭經驗,培養革命干部,群眾節衣縮食,鼎力資助革命,軍民密切配合,不怕犧牲,英勇奮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鎮壓反動派

從準備階段算起,前后近8年時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根據地軍民用忠于黨、忠于人民事業,敢于斗爭、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不斷激勵和鍛煉自己、培養干部。自1934年11月建立黨委、政權機構、武裝部隊、勞農會以來,根據地黨組織由原來的兩個特支,兩個縣委,10余個支部,增至1個特委,3個中心縣委,1個黨委,兩個邊委和1個縣委,1個特支,黨員從400名增至600余名,中心區富寧就有一個黨委一個特支,有黨員50余名。據統計,當時的根據地黨政軍干部有1235名(其中少數民族干部有1213名,占總數的98.1%),這些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的干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后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七軍當年使用的槍具

由于敵人的多次圍剿,根據地內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但在革命斗爭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各族人民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為紅軍游擊隊捐款捐物、籌集糧食,與紅軍同甘共苦,支援邊區革命。據粗略統計,僅中心區富寧為紅軍無償捐獻糧食80余萬斤,捐獻肥豬2000多頭,牛、羊、雞、鴨及其他成品肉類不計其數;在邊區游擊隊經費困難時期,富寧地區各族群眾主動捐獻達3萬多元法銀的活動經費;在游擊隊槍支緊缺時期,富寧地區的各族群眾捐獻各種槍支1000多支;在紅軍游擊隊隱蔽活動時期,群眾暗地送糧、送菜、送柴、送水,冒著生命危險給游擊隊傳送各種信息。正是有了根據地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無私奉獻和紅軍游擊隊的英勇斗爭,根據地才得以在滇、黔、桂三省邊區堅持革命斗爭8年之久。

2007年建黨節前,黨員干部重走紅軍路,與老紅軍戰士座談合影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從開始創建到鞏固發展,根據地軍民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地霸武裝的瘋狂“圍剿”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中心區富寧的各族人民和紅軍游擊隊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英勇頑強抗擊敵人,以弱小的兵力和劣勢裝備,憑借有利地形,抗擊包括敵正規軍在內的優勢兵力,先后打破了敵人大小35次“圍剿”,牽制敵人兵力達70000余人,殲敵3000余人,鎮壓了土豪劣紳及各種反動勢力,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作用與意義

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延續和發展,是云南省創立時間最早、堅持斗爭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紅色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后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是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是云南革命處于低潮時期的兩個亮點之一。根據地在遠離黨中央領導甚至較長時間內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堅持斗爭,不但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還擴大了革命武裝,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為邊區人民的解放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央紅軍長征從貴州進入云南時,邊區的武裝力量有效地主動牽制了國民黨滇軍和桂軍的大量兵力,為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后,順利通過云南,巧渡金沙江,北上川陜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黨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富寧縣紀委組織宣傳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