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州馬關縣夾寒箐鎮新堡寨村說起“老嬢”,村民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皮膚黝黑,裝束質樸,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忽視”的農村中年婦女,卻是一位熱情、善良、豪爽的女強人。她就是新堡寨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開蘭。
群眾利益記心底
“只要群眾信任我,我就要實實在在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周開蘭平實的話語里透著堅韌。
在1996至2004年擔任計生宣傳員的8年時間里,她也有過放棄、也有過想不通的日子。最初的計生工作政策難落實,群眾不理解,更有甚者是惡語相向,令周開蘭感到十分迷惘、困惑、委屈,不知道怎樣才能開展好計生工作。也許是源于對工作的熱情,周開蘭把人人畏懼的計生工作扛了下來。她走村串寨,送政策、講道理,熱情主動地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對有孕婦的家庭定期進行產檢。由于工作踏實肯干、樂于助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2004年眾望所歸的周開蘭被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并兼任村主任實行“一肩挑”。妻子當選了“一把手”,卻沒讓丈夫周興明高興,更多的是擔憂,“新堡寨村20多個村寨,3800多名群眾,男的都不愿去趟這‘渾水’,你一個女的,要怎么做?”從不服輸的周開蘭憑著“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趟不過的河。”這一信念,迎難而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村莊舊貌換新顏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起早趕路背水吃,炊煙裊裊燒灶頭。”這是90年代新堡寨村的真實寫照。這里的人們都盼望著寬敞好走的路從自己門口經過,甘甜滋潤的清泉流向自家門前,盼望著有一天能用上電。
從群眾企盼的眼神里,周開蘭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她從群眾最關心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一邊向鎮里、縣里爭取資金,一邊組織群眾籌集資金。然而,更大的困難也擺在了周開蘭面前——修路占地問題。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作為農家兒女的她也深知這一點。為此,她走東串西,磨破了嘴皮,走爛了鞋底,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還是得不到有些人的理解,“周開蘭,領導能當一輩子嗎?看你以后怎樣在村里做人……”家里的稻子被別人割了,玉米被別人掰了,但她不抱怨、不放棄。她的執著和真誠終于打動了村民,同意讓地修路。2007年,在周開蘭的不懈努力下,借助新農村建設機遇,新堡寨村終于實現了水、電、路三通。近幾年,全村18個村民小組實施一事一議建設項目,改造危房90間,建設科技活動室3間,21個村小組實施電網改造及人畜飲水改造,82%的村寨實現了村內道路硬化……
模范帶動樹標桿
基礎設施改善了,如何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讓村民錢包鼓起來,腰板硬起來,日子樂起來。”這是周開蘭的目標。
當了解到夾寒箐鎮其他行政村都在發展烤煙,周開蘭坐不住了,她帶領村干部到外地考察,找專家咨詢。“新堡寨可以種烤煙。”這一消息令周開蘭喜上眉梢,可沒有種植經驗的村民卻沒有多少信心。2010年,周開蘭為打消群眾顧慮,在丈夫的支持下,毅然帶頭種植80畝烤煙,當年凈賺7萬多元,是當時全村唯一一戶種煙戶。為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2011年周開蘭又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來到夾寒箐鎮萬壽菊收購站了解種植技術,參觀示范基地。為調動群眾的種植積極性,她再次帶頭種植了10畝萬壽菊,幾個月下來就有了3萬余元收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群眾都以周開蘭為致富標桿。“勤治貧,勤治愚。”這是周開蘭常說的一句話,作為全村發展的領路人,周開蘭每年都把科技培訓列入年初的工作計劃,舉辦科技培訓班,讓群眾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幾年來,全村科技培訓幾乎普及到新堡寨家家戶戶。同時,她還鼓勵群眾外出打工,多元增收,改變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一經濟收入方式。
維護和諧與安寧
平安是福,和諧是金。多年來,周開蘭沖鋒在群眾矛盾最前沿,踐行著“爭做矛盾化解第一人”的承諾。
為了新堡寨村和諧幸福,周開蘭又當起了人民調解員,今天訪東家,明天串西家,斷“家長里短”,理“雞毛蒜皮”,村里出現矛盾糾紛總能見到她忙碌的身影。夫妻反目、鄰里不和、村邊地界……村里凡遇上突發、復雜的糾紛時,群眾想到的永遠是她。“讓老嬢來評理!”群眾直接的話語里透著滿滿的信任。幾年來,周開蘭也記不清自己到底調解了多少起糾紛,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不計其數。而印象深刻的要數在花竹棚村調解的一起糾紛,當時幾個村民在酒桌上意見不同起了爭執,續而演變為相互砍打,場面很是血腥,談及此事周開蘭至今還心有余悸。“場面再危險,也要迎難而上,決不能讓事態擴大。”周開蘭不躲不避,執著耐心地化解矛盾,終于平息了這場血腥的糾紛。周開蘭始終把群眾冷暖裝心底,全村850戶3837名群眾的基本情況她了如指掌,對孤、寡、獨、老等人員,積極向鎮社保中心、社會事務辦匯報,做到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村里還有很多村務事及困難等著她,而她面對困難艱辛總是說:“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從她坦然的笑容里看到的只是無盡的平和與從容。(章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