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彩云之南有一座邊陲小城,名叫“麻栗坡”,縣城不大卻因英雄圣地“老山”而聲名遠播。小城往北約4公里的地方蒼松翠柏郁郁蔥蔥,一座莊嚴宏偉的烈士陵園赫然挺立,紀念碑高聳入云,似有沖破云霞直達天國的豪情壯志,這就是全國知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園”。陵園占地70余畝,頭頂藍天背靠青山,山勢巍峨景色怡人,園內靜靜安睡著來自全國19個省市、19種民族的960名烈士。在這里,有一個“靈魂家園”守護者——麻栗坡縣民政局陵園公墓管理所所長張子培,他始終把參戰老兵、烈士家屬當作最親的親人,用最美的青春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華美樂章。
青春無悔,用愛堅守18年
6月的清晨,太陽剛剛從遠山露出半邊臉,和煦的陽光卻已灑滿林間,鳥兒在樹叢中覓食,空氣中彌漫著花的香氣,天空一片湛藍,白云悠悠地飄過陵園紀念碑的頂端,在這個寧靜的山頭,張子培抖了抖落在衣襟上的樹葉,拿起掃帚開始清掃落了一地的松毛,新的一天就從這把掃帚開始。
18年前,剛從部隊回鄉的張子培,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小伙子,23歲的年紀本該是桀驁不馴的追夢人,可張子培知道自己熱血澎湃的青春夢就在這里,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園工作。
1999年,張子培擔任陵園公墓管理所所長,如今已有18年,他一直用心承諾用愛堅守著,將青春揮灑在了最需要的地方。陵園工作事多繁雜,為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張子培總是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一絲不茍地做好接待服務,對工作進行細致安排。在接待服務社會機關單位、團體、中小學生和烈士家屬時,張子培將心比心用愛服務,不分節假日熱情為前來吊唁的人提供音響服務,向人們講解烈士的英雄事跡,利用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這塊主陣地傳承弘揚“老山精神”,18年來接待人數超過百萬人次。
“有單位來參觀時,我要做好銜接工作,提前安排詩朗誦、重溫誓言,還要接待老兵和烈士家屬。陵園有規定,凡是烈士家屬前來祭奠,我們都要安排好他們的吃住,做好來訪登記。有些家屬自己開車來還要報銷車費,有的家屬情緒激動,會對我們破口大罵,我們也總是耐心安撫。”雖然陵園管理的工作很辛苦,但張子培毫無怨言。
心中有愛,用情服務感動人
一大早,張子培就來到市場挑選上好的水果,到祭品店購買紙錢、蠟燭和爆竹,到花市選購最好的黃菊,他要祭奠陵園里長年以來很少有人祭奠的烈士們。“這些烈士生前遠離家鄉來到云南,將青春奉獻給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長眠在此,應該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懷。由于路途遙遠,他們的家屬不一定每年都能來掃墓,只能委托我們祭奠,我們必須滿足家屬的需求,就算他們不提出來,我們也應該主動去做好這些服務。”對于工作,張子培這樣說。
每年,張子培都會查看有哪些陵墓沒有人來祭奠,一旦發現都會主動到這些烈士的墓前,擺上水果,燒起蠟燭,為烈士斟上一壺酒,點燃一支香煙,雙手合十,莊重地三鞠躬。“遠在外省的烈士家屬,有時會寫信或打電話來要求我們代他們掃墓,張子培總是有求必應,熱情地按家屬的要求祭掃墓地,并請人拍照,及時把照片寄到家屬手中,使他們的思念之情早日得到安慰。”只有這樣,張子培才安心。
在烈士陵園工作,張子培總結出“八字訣”:工作要細,感情要深!2000年,他在整理陵園值班記錄統計中,發現有少部分烈士家屬近20年沒來烈士墓地掃墓了。張子培心中很著急,多方尋求各界愛心人士的資助,幾年來相繼為困難烈士家屬進行了愛心捐助。特別是對文山市紅甸鄉王樹林烈士父親王儒林等6戶貧困烈士家屬的捐贈,極大地幫助他們走出了生活困境。考慮到烈士父母年老體弱多病,張子培還主動上門服務,為他們送去愛心人士的捐贈款。
18年來,張子培力所能及地傾心照顧烈士家屬,對他們有了很深的情感。韓躍奎烈士的母親是位很慈祥的老人,每次到陵園祭奠都能得到張子培的熱情接待,韓媽媽早已把張子培當成了自己的兒子。2007年,張子培出差路過貴陽,順便去看望了韓媽媽,一見到張子培,韓媽媽忍不住又落淚了。韓媽媽說:“兒啊,媽媽老了,可能幾年后就不能再去看你哥了,你一定要每年在你哥的墳上多添幾把土,多上幾炷香…兒啊,有你守在他身邊,我就放心了。”其實,張子培的心中早已認定,萬千的烈士便是他的兄弟,萬千的烈士家屬就是他的親人,萬千的烈士母親就是他的母親!
今年,正值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在麻栗坡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和縣民政局的全力支持下,張子培組織制定了清明祭祀工作方案,抽調人員組成工作小組,設置了多個服務點,為前來參觀紀念館和祭奠先烈者提供開水、藥品等便利。張子培說:“我們的職責就是服務好烈士家屬和來訪老兵,管理好烈士陵園和老山作戰紀念館,讓到這里來的群眾都滿意。”
碩果累累,用心守護“靈魂家園”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18年來,麻栗坡烈士陵園的工作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工作得到了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取得了豐碩成果。
麻栗坡烈士陵園于1998年被云南省列為“第二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8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麻栗坡烈士陵園集體三等功”,2009年3月,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9年9月被列為“國家國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云南省民政廳評為“云南省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范單位”。這些豐碩的成果離不開上級主管部門對陵園的長遠建設和整體規劃,但與此同時,也離不開張子培等陵園管理人員的不懈努力,他們多次收到烈士家屬、參戰老兵、烈士原籍所在地民政部門送來的慰問信和錦旗。
“軍人的知心人,人民的好公仆。”——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民政局送來錦旗;
“殷悠難語皆盡情,敬業守職護英烈。”——昭通市朝陽區參戰老兵暨烈士家屬送來錦旗;
“盡心盡職永銘記,熱情接待勝似親。”——貴陽市巖區全體烈士家屬暨參戰老兵送來錦旗;
“忠誠守護祖國衛士”——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民政局也送來錦旗。
烈士陵園已成為人們瞻仰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每年到麻栗坡烈士陵園掃墓的人數都有10余萬人。特別是清明節期間,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5000多人次,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接待結束后,張子培還與大家一起將園內打掃干凈,再苦再累,他從無怨言,他總是用烈士的事跡鞭策自己,教育職工。張子培經常向大家說:“烈士們把鮮血和生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咱們受點累流點汗又算得了什么!想想躺在這里的烈士們,我們活著多好,這點奉獻又算得了什么?”清明期間的接待任務終于圓滿完成了,張子培卻因勞累過度身體虛弱住進了醫院,但一天后,他又帶病回到所里,為前來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其他掃墓的單位和團隊做好服務。
18年的堅守,張子培用愛用情真心付出,從陽光的青春少年熬成了成熟穩重的中年漢子,他風雨兼程走過了一段不同尋常的人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正如張子培自己說的那樣:“當我的電話響起,可能是貴州的,可能是河南的,也可能是四川的,我的電話號碼全國各地的老兵、家屬都知道。”是的,正如張子培所追求的那樣,平凡、簡單地用心守護英魂,做一個“靈魂家園”的守護者。(熊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