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厚實漢子;
30多年如一日守候工廠的老技工;
技藝超然的“云嶺刀客”;
身懷絕技的一代大師;
……
以耿家盛的技藝和為人,這些名頭他當之無愧。然而,車工出生的耿家盛更喜歡別人以“工匠”相稱。他說:“技術工人在古代就是工匠。古代我們很多領先世界的用具、器皿,就是工匠們一絲不茍地制作出來的。我們現在缺的,就是這種工匠精神。如果我們的馬桶都是以嚴謹的‘工匠精神’生產制造,就不會有中國游客到日本搶購馬桶的現象發生了。”
大師就是大師
4月28日早上10時左右,云南冶金集團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車間里,車工侯金富正趕時間加工一根長780毫米、直徑20毫米的細長軸。他要在不到1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完工,去參加下午市里的一個評比會。這個擁有“昆明市技術能手”稱號的老車工,自信能將這根考驗手藝的細長軸表面車至1.6的光滑度。
此時,侯金富的師傅耿家盛走過來,用眼掃了一下已經運轉的車床,“工件夾頭速度慢一點,背吃刀度淺一點,刀刃角度稍微調一點。”還沒等徒弟侯金富動手調整,耿家盛就習慣性地搖了一下工件夾頭手柄,接著將車刀和待加工的細長軸水平對齊,輕輕旋動了控制車刀的手柄后擰緊固定螺釘,將控制吃刀度的螺帽往外旋了一丁點,幾個動作行云流水、干凈利落。經耿家盛這么一“插手”,這根細長軸的頭部表面光潔度達到0.8,車下來的卷狀鐵屑不但長了很多,而且切削面光滑如鏡。
“大師就是大師,只這么幾下,零件精度就大不一樣。”侯金富看著耿家盛的操作,不由自主地贊嘆起來。
“車同一種零件只有一種方法,但在車的過程中則有不同的方式,選擇哪一種方式,全憑車工的判斷。”耿家盛對侯金富和另外兩個年輕工人細細解說:影響零件精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車床床體是否水平擺放、導軌磨損程度、工件旋轉速度等等。
“接到圖紙時,首先要看清零件的復雜程度,然后再選擇適合的刀具、工裝、量具,接著要針對不同工件的加工參數、不同的工件材質,不同的客戶要求,選擇加工的方式和刀具。”耿家盛告誡他的弟子和年輕工人們,“一個好的車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維要靈活,方式要多樣,不能一成不變地應對工作。”
“看耿大師加工工件完全是一種享受!”同事們說,耿家盛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打造本行業中其他同行難以匹敵的卓越產品。
耿家盛從車床上拿起一卷由細長軸上車下來的鐵屑,一拉,有如紙薄。“刀具決定了鐵屑的形狀,鐵屑形狀則反映出刀具的鋒利程度和切削角度。”耿家盛用手指將鐵屑的切削面撐開,對在場的工人們說,“經車刀削下來的鐵屑,也可以看出工件的光滑度。如果切削面像鏡面一樣,說明工件的光滑度非常高。鐵屑厚度一般在3毫米到5毫米之間是最好的,這個厚度對車刀的磨損小,而工件的加工質量也最好。”
雖然首次進入車床車間采訪,但記者就從一根普通金屬棒的加工中看到了耿家盛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越是細微的環節,越能展現一個技工的水平,“細節做好了,結果一定不會差。”耿家盛指著剛剛加工完的細長軸說。正是這種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以耿家盛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而他領銜的“一種高硬度合金堆焊機加工刀片”正在申報國家創新項目,“一種螺紋快速返程車加工方法”等3項技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并已獲受理。
技能才是鐵飯碗
憑技能成名的耿家盛在企業里除了牽頭一個“大師工作室”外,就只有一幫工人叫他“師傅”;除此之外,他和別的工人一樣,就是一個普通的車工。“對于技工來說,技能是真正的鐵飯碗。”從進入技校學習的那天開始,耿家盛就固執地認為“鐵飯碗”不是黨政機關的工作崗位,也不是企業的領導崗位,而是技能。
1991年,28歲的耿家盛憑借技能前往珠海工業發展總公司(格力集團前身)去做空調機模具。因復印的圖紙不夠清晰,模具中的一個零件被鍛造廠家做反了,整個模具面臨完全報廢的境地,而當時的珠海,竟找不到一個能鍛造零件的生產廠家。就在這時候,耿家盛憑借高超的技能,用了兩晝夜硬是把一段圓鋼加工成了這個急需的零件,并且在試模時一舉成功。當時帶領耿家盛一行前往珠海的昆明重工模具分廠副廠長臧開衡說:“這在模具制造過程中是極其罕見的,因為這是把一根鐵棒磨成繡花針的活兒。”珠海工業發展總公司第一個月就發給耿家盛3300元的工資,這是當時他在昆明重工工資的20倍以上。“在任何時候,只要技能達到足夠的高度,你就不愁沒有工作,技能就是一個技工終生的鐵飯碗。”這句話,耿家盛對自己的徒弟和剛進廠的年輕工人們說了無數次。
現在,耿家盛是名副其實的車、鏜、銑、刨、磨的“全能”機床工。“真正有工匠精神的技工,一定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勝過這些事給你帶來的錢。”耿家盛說。
這也是耿家盛面對珠海方面開出的優越條件,而毅然選擇回昆明重工的主要動因之一,因為他知道,只要有技能,在哪都會有好的發展。回想當年,珠海工業發展公司不但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工資待遇,對方還將耿家盛家人接到珠海過年,想從耿家盛家人方面增加他留下工作的籌碼,“看看他們職工的新宿舍,再看看他們開出的工資待遇,誘惑力是相當大的。”耿家盛說。
而放棄珠海方面的優越待遇以及之后其他廠家和學校的高薪邀請,耿家盛的回答讓記者深感這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血性漢子。“一個是情感,因為我們昆重1958年建廠的時候,父母就是昆重的職工,而我出生到現在,生活、學習、工作,50多年來沒有離開過昆重這片培養我的土地,昆重就是我的家。如果企業現在困難了,我們就離它而去,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還有一個是責任,我們是企業培養出來的,企業培養一個高技能人才,不是用時間和金錢可以計算的,如果我們羽翼豐滿就離它而去,我覺得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工匠精神”不可缺
“德國的產品,尤其是精密機械制品享譽全球,就是因為德國工程師們崇尚工匠精神。”耿家盛和記者閑聊時說,2010年前后,歐洲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絲毫沒影響到德國的制造業,就是因為德國精良的制造業在世界市場無可替代。
正在全力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業,“工匠精神”不可缺,因為崇尚工匠精神的企業對細節有很高要求,甚至追求完美和極致,“如果一個與市場對路的產品背后集聚了一批崇尚工匠精神的優秀技工,其結果會怎么樣?這個產品很快就能成為企業的支柱,繼而形成一個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產業。”耿家盛說,中國制造業要超越德國和日本,首先就要花大力氣培養一批崇尚“工匠精神”的優秀技師。
但要培養一個大師級的技術工人,絕非易事。“我從學校畢業進入工廠,到拿到高級技工職稱,用了整整20年。”耿家盛說,他對車工十分熱愛,自然就愿意鉆研,“對于不喜歡鉆研的工人來說,可能一輩子都拿不到高級技工職稱,所以,培養技術工人已經是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一個緊迫任務,不只是企業、學校要重視,整個社會都要重視。”先后拜了6個名師的耿家盛,如今在昆明重工孜孜不倦地傳徒授業,“不為別的,就為了更多的工人掌握技能,讓中國制造不比發達國家差。”
令耿家盛欣慰的是,現在黨中央高度重視技術工人的培養,他所在的企業也在經營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提高了高級技工的待遇,強化對技術工人團隊的培養。昆明重工總經理彭勇介紹,以耿家盛為主導的“大師工作室”主動接下培養技術工人的重任,要將昆明重工一代代積淀下來的技能傳承發揚下去。在耿家盛的帶領下,“大師工作室”先后與50余名青年職工簽訂了“師帶徒”協議,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帶徒7人以上。
鮮活的“工匠精神”
當一根黑不溜秋的普通鐵棒在耿家盛手中,變成一件堪比藝術品的精美機械零件,耿家盛掛在嘴邊的那句“勞動是立身立業的根本,丟不得”,讓年輕的工人們越發感覺振聾發聵。他用勞動創造卓越,以奮斗成就夢想的人生踐行,鮮活地詮釋了中國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耿家盛3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生產車間,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個車工生涯的傳奇,從一個普通技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范,成為車工群體心目中的大師和學習的楷模。
不斷學習,不懈奮斗,成就了耿家盛的人生夢想。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項技術創新或者技術改進從他手中創出,他領銜或獨立研發的多種技術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他將自己的一身絕活傳給下一代,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趕超先進水平而不斷積累、忘我奉獻、拼搏創新。
千千萬萬勤勞的中國技工,正在像耿家盛一樣,用勞動創造著美好未來,在不斷奮斗中托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