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明到偏遠山區小學捐資助學
走在宜良的青石板上、徜徉在東門街旁、穿梭在大街小巷,您會聽到一個個稚嫩的聲音叫著“張爺爺、張爺爺。”提起孩子們口中的張爺爺叫張正明,今年76歲,張老是一名轉業退伍軍人,由于工作實績突出,在地方歷任鄉鎮黨委書記、縣建設局局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于2001年光榮退休。
說起張老,無不豎起大拇指夸贊他:“張老古道熱腸,退而不休,從退休的一天起一直從事關工委工作!”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受黨培養多年,要用我的余熱點亮每一個人的理想的明燈。”他認真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將光亮灑向了下一代成長的大道,把余熱奉獻給了美好的和諧社會。
一心為了祖國的花朵
初秋的早晨,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張老提著滿滿一袋宣傳紙,今天他要到匡山小學,去給學生們講傳統文化,這是他退休以后,一直堅持了15年的工作,他在全縣的各中、小學校義務講解,張老告訴我們:“當孩子認真聽講,為他戴上紅領巾時,是他一生中最開心的日子。”
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在聽了張老的講課以后,回家能夠體諒父母了,睡覺前會自覺幫父母捶捶背、抬抬洗臉、洗腳水;他們感到張老的送傳統文化進校園做得太好了,也積極主動加入到張老的行動當中。
張老退體前在崗時,曾推行過“三教”統籌教育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光明日報》曾作過專題報道,退休后,并沒有割斷他與教育的聯系,相反,由于他熱愛教育的特殊感情,更加重了他培養教育青少年的責任,十幾年如一日,他為青少年成長開辟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張老無微不至地關懷著青年人的成長。他常說,青年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最要緊,如果無一技之長,就會無所事事,甚至誤入歧途。北古城鎮的孤兒李華初中畢業賦閑在家,張老知道這一情況后,為他辦理相關手續,送他到宜良職中學習計算機、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使他在升學無路、就業無門的困境中找到了報效社會的途徑。
在廣大青年的眼里,張老是位好師長,而在那些受到其幫助的殘疾青年的心中,他更是一位慈善家。匡遠社區的馬姓家庭一家三口都身帶殘疾,生活非常困難。他了解情況后,主動與超市聯系,將他們家的女兒安置到超市收銀。與民政部門聯系為其父母辦理了低保,在每年春節前還自抱腰包送米送油;又到殘聯幫其一家人辦了殘疾證,以享受殘疾人政策的照顧。就這樣,一個瀕臨絕境的家庭得以重生。
大旱之年,張正明為山區小學送來了飲用水
一心為了失足青年的明天
失足青年王濤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會登上省一級的領獎臺,接受省政府對他發展成為全省98名養殖大戶之一進行表彰。這一路走來,他有太多的故事。王濤服刑期間,她的母親離家出走,父親變賣了所有的家產入贅作了上門女婿,就在這時,張老走進了王濤的生活,并鼓勵他要安心改造,重新做人,并給他送去了衣服、用具。刑滿釋放回家后,王濤找工作四處碰壁,沒有一家企業愿意接受他,張老拖著風濕老寒腿與物流公司、超市等企業聯系,并在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為王濤找到了倉庫保管員的工作。
“張大爹對我真的太好了,”王濤哽咽著半天說不出話來,大家勸他不要再說了,他卻堅持著說:“我一定要說啊,我找到了工作,有一天,張大爹又來看我,我高燒已燒到40多度躺在病床上,處于半暈迷狀態了。他趕快把我送進醫院,在住院期間像父親一樣照顧我,我這輩子也忘不了大爹的情。”“一個人要有一個家庭才完整。”張老這樣說,他又給王濤介紹了對象,當了證婚人。
經過幾年的發展,吃苦耐勞的王濤告訴張老,他覺得現在養殖市場行情較好,張老就陪著他到昆明、四川等地考察學習,爭取相關政策和資金扶持,一路幫助他發家致富。
像王濤這樣失足卻得到了張老無微不至關懷的青年還有很多,他們也帶著張老的關懷勇敢地投入社會,去關愛著更多需要關愛的人。
張正明到勞教所看望失足少年
張正明與失足少年交心談心
一心為了全社會的和諧
在張老的隨身挎包里,您總會看到這樣一本手冊——《法律一本通》,各種法律法規他都能倒背如流,他說:“我的夢想是有生之年,能夠考取律師資格證,幫助更多遇到法律問題的人。”
原來,前幾年,在調處一份農村土地糾紛時,兄弟倆由于不懂法,弟弟一鋤頭把子把哥哥給誤傷了,結果弟弟坐了牢,哥哥也留下了終身的殘疾。
這么多年過去了,在提起這件事時,張老說:“現在國家推行依法治國,是大好事啊,一個國家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這樣能減少多少不必要的損失,給多少家庭帶來開心和快樂。
張老還特別注意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每年都要通過正常渠道向下崗職工捐款捐物。為了讓老同志感受和諧社會的關懷,生活得更加愉快,張老還常常與老伴帶上錄音機、磁帶,深入到因年邁不便走動或因病臥床的老同志家中,與他們一起同娛同樂。
張老的感人事跡,多次被評為昆明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昆明市老有所為先進個人、敬業奉獻道德模范、宜良縣優秀黨員、省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個人、2010年被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