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虎哥好樣的”!在昌寧縣溫泉鄉及周邊鄉鎮,提起“阿虎哥”,無論是誰都會發自肺腑的豎起大拇指贊嘆一聲。“阿虎哥”是昌寧縣公安局溫泉派出所原教導員楊兆虎,一名常年累月扎根在農村警務室的平凡民警,他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詮釋著“共產黨員”和“人民警察”的深刻內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領導、同事及當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厚愛。
從警32年,楊兆虎把創先爭優“五帶頭”的要求落實在公安機關農村警務工作中,情系百姓,勤政為民,嚴格執法,樂于奉獻,團結和依靠基層組織開展治安管理與防范工作,構筑起一個個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平安村寨。他曾3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縣委、縣公安局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社區警務工作者,2011年5月被評為“保山市第二屆勞動模范”,同年7月被評為“全省政法系統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5月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并成為了2008年第10期《云南公安》、2011年第七期《警察之家》雜志的封面人物。
打出“廣告” 深入農家
楊兆虎同志所在的溫泉派出所河東農村警務室,是一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地方。溫泉鄉有光山、松山、聯席、新河、大九甲5個村民委員會、78個村民小組、2496戶農戶10768人,轄區總面積145平方公里,警務室設立在松山村。松山集市是溫泉鄉河東5村一帶最為熱鬧的一個山村集市,因遠離集鎮、交通不便且毗鄰臨滄市鳳慶縣的兩個鄉鎮,一旦發案,民警在短時間內很難到達現場。
開展巡邏防控(右一)
過去,當地和鄰縣的一些青年常到此尋釁滋事,村民們也會無端遭到毆打。同時,因為山村里文化生活極度枯燥,松山集市及村民們的紅白喜事便成了一些愛蹭飯、愛趕熱鬧的年輕人熱衷的場所。三五杯酒下肚后就會動手動腳甚至釀出血案,紅白喜事也常被他們鬧得烏煙瘴氣,鄉親們一提到誰家請客吃飯就頭疼。
為此,楊兆虎做起了“請吃”廣告:“有客事,找楊兆虎,飯一碗、茶一壺,保平安、免憂苦。”在山區,有時為做一場酒宴楊兆虎就得走上一整天。但鄉親們只要一個電話或捎個口信,他一準去,五年來他先后走訪了200多戶群眾。通過以“走訪”的形式,與群眾打成一片,既聯絡了與鄉親們的感情,也把為群眾的辦理事項做個交待;同時摸透了寨鄰的治安情況,震懾了鄰縣“入侵”尋釁的青年。并利用到農家走訪之機,對平時很難找到的“掛過號”小青年,進行跟蹤幫教和考察。就是用這種方式,一次一次的反復教育幫教,那些“掛過號”的小青年一個個變得文明起來了,有的人還主動報名當起了護村隊員,參與維護治安,促使警務區的治安一天天的好轉。
進百家門 解百家難
2007年7月,溫泉派出所在實施警務進農村過程中,將溫泉鄉光山、松山、聯席、新河、大九甲5個村劃設為河東警務區,面對治安復雜的警區,身為派出所黨支部書記、教導員,有群眾工作經驗的楊兆虎,主動挑起河東警務室民警這一重擔。
開展群眾工作
到了警務室后,他主動融入群眾,牢固樹立“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理念,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結合公安機關開展的“大走訪”和“四群教育”等活動,站穩群眾立場,增強了警民關系,自己也搞起了“進百家門,解百家難”的活動,深入村寨、深入群眾,訪民情、訪查民意、訪排民憂,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家的事來辦,盡心盡力不含糊。
2004年3月,聯席村段家寨陳榮科的女兒陳映萍到外地打工,認識了一位重慶籍男子,此后再杳無音訊。陳榮科認為女兒可能不在人世了。2008年初,在一位村民家的客事上陳榮科遇見了楊兆虎,并不抱任何希望的陳榮科就向楊兆虎訴說了女兒的事。
沒想到一個月后就有了楊兆虎的回音,原來,陳映萍已與那位重慶籍男子結婚并生育了一雙兒女,因怕父母反對,陳映萍一直不敢與家人聯系。經楊兆虎反復勸說后,陳映萍鼓足勇氣于2009年3月帶著丈夫、兒子回來探親。女兒進門那一刻,陳榮科與老伴忍不住失聲痛哭,一家人對楊兆虎感激涕零,此事一度在當地成為佳話。
2009年9月的一天,松山村周家寨村民李飛年僅3歲的兒子被鍘草機鍘壞了右手。楊兆虎趕到了李家并斷定鄉醫院難以救治后,就到山道上攔了一輛面包車,命其火速將夫婦二人及孩子送往縣城。他回到事主家尋找孩子那撒落于豬草中的斷指,用保溫杯與冰塊冷凍,又打電話四處咨詢。
在獲悉只有保山武警醫院能做這種手術時,立即帶上冷凍的斷指駕私車到縣城接起李飛一家趕往保山。至如今,李飛總會動情地說:“楊兆虎為我們辦實事,我們也要對得住他……”話雖平常,卻最精確地解讀了“警愛民、民擁警、勤政為民”的深刻內涵。
2012年4月初,楊兆虎到松山村丫口寨組的施朝清家了解民情時,老人向楊兆虎反映了一件多年未辦成的復雜事。面對無助的老人和一連串的難題,楊兆虎迎難而上,通過多次走訪調查、聯系、協調,于9月29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老人家解決了難題。
從楊兆虎2007年7月入駐河東警務室以來,類似這樣為群眾辦實事、解民憂的事情,他已走進過2000余戶農戶的家門,為200余戶,300余名群眾過辦理了類似好事、實事,用勤政為民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人民警察的閃光形象。
清正廉潔 群眾贊譽
楊兆虎所工作的警區,是典型的貧困山區,山里人厚道、樸實,為群眾辦了實事、好事,群眾與他親近、關系密切,視為自己家人。楊兆虎在幫群眾辦事、協調事情時,常貼出自己微薄的工資,僅在他入駐河東警務室后,為群眾往返辦事就貼了7000余元。也有極少數家屬因為子女違法向他說情、送禮的,但他不為所動,依法依規、公正、文明處理案情。
2012年2月,聯席村發生一起強奸案,通過他周密的排查、走訪,抓獲了犯罪嫌疑人李某,破獲了此案。在破案中,當嫌疑人的父母向他說情,要求網開一面私下與受害人家了結時,他堅持原則,耐心說服、教育嫌疑人父母,最終將李某送進看守所,這件事,再次贏得了當地群眾的拍手稱快。
開展法制宣傳
楊兆虎不但為警區所轄群眾辦實事,也為鄰縣群眾辦實事。2012年7月15日,家住鳳慶縣大寺鄉回龍村團山村民小組的羅文生在親友的陪同下一大早就來到溫泉派出所值班室執意要找楊兆虎教導員。大約20分鐘后,楊兆虎巡街整頓交通秩序回來,一見面羅文生就握住了楊兆虎的手聲聲言謝,并掏出幾百塊錢執意要補助為他辦事的電話費。楊兆虎婉言謝絕了羅文生的好意。
從羅文生隨后的話語中得知原委:羅文生的女兒周蓮菊18年前嫁到四川省資中縣,并于1996年7月生下了兒子周志豪。因家庭不和睦,周連菊在周志豪年幼時就離婚攜子回到鳳慶縣居住,至今周志豪一直沒有戶口。羅文生父女申請為周志豪在鳳慶縣落戶,需要四川省資中縣順河鎮派出所出具的未予落戶的證明,苦于路途遙遠及其他原因一直未能了卻心愿。前些日子,羅文生在溫泉鄉松山街遇到楊兆虎并向他訴說了心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聲,羅文生怎么也沒想到楊兆虎竟然主動聯系四川省資中縣順河鎮派出所郵寄過來周志豪未予落戶的證明,圓了周志豪遲來16年的戶口夢。羅文生一家不甚感激,非要當面酬謝楊兆虎,被楊兆虎同志婉拒后又從行囊中掏出了一面印有“為民排憂解難的人民警察”錦旗送給了楊兆虎,一定要以此表達對人民警察的敬意。自楊兆虎到溫泉任職以來,他先后拒說情請吃25次,拒收禮品15次,價值3000余元。
他上門服務從不講條件,更不向群眾伸手索要禮物。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每天都在轄區內崎嶇不平的山道上奔波,上門為那些腳腿不便的老人和身患殘疾的人們拍照辦理二代證。
2008年,《人民公安報》云南記者站的一位記者前往松山村采訪,當時,楊兆虎正在一個農家小院里拍攝居民身份證照片,為讓那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在照片中顯得更有精神,他專心致志地為老奶奶梳理著那一頭銀白的頭發。
記者被感動了,用相機捕捉了這一精彩的瞬間,并刊登在當年《云南公安》雜志的封面上。當地群眾說:“楊兆虎名氣可大了,小到正在上學的小孩,大到七、八十的老人都知道楊兆虎。”長期的派出所工作練就了楊兆虎過硬的群眾工作本領,“阿虎哥!”大家私下里這么叫他,這既是百姓對他維護一方平安艱辛付出的一種褒獎,更是將他視為自家人的一個昵稱。
扎根基層 守護平安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農村,正是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容易升級為惡性案件,加劇農村家庭的貧困和親友鄰里關系的惡化。為此,他為自己立下了“5個多”:多看看、多問問、多思考、多學習、多辦實事。
于是,他就成了一個閑不住的人,每天都會選幾個村社跑一跑,找相關人員聊一聊,再忙也會抽空打電話問一問,隨時掌握動態,及時將各種案件和矛盾糾紛化解在初始階段。
2008年,光山村響水村民小組羅氏兩兄弟因山體滑坡房屋被毀,重建家園時,為一宅地拳腳相向。楊兆虎先后4次上門進行調解,在近乎磨破了嘴皮的說教下,兩兄弟終于握手言和。
2011年6月,警區內的新河村小羊圈村民小組的人畜飲水水池被人投放農藥,村民發現后,即時向楊兆虎報警。楊兆虎接到警情后,冒著淋雨,趕到現場,通過走訪調查,摸排嫌疑人,最終將犯罪嫌疑人抓獲,破獲了案件,消除了隱患。
由此,群眾稱他為“神探”。據統計,楊兆虎到河東警務室工作五年來,排查、化解各種大大小小的民事糾紛、一般交通事故105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1人,查處治安案件19起,破獲刑事案件6起。
“村里有事我是村干部,警務室有事大家就是我的治安員”。楊兆虎以真情實意換來了鄉親們對他的信任。在他的努力和當地干部群眾的支持下,河東5個村都組建了護村隊、治保會、調委會。只要有事,護村隊員們立刻會趕到事發地點聽侯他的調遣。經過有效治理,河東片區矛盾糾紛減少了,刑事案件下降了,干部群眾由衷地笑了。
2010年,縣公安局打算調他回城里工作。可他說“多年在基層工作,我與鄉親們已結下了深情厚誼,我舍不得離開鄉親們;這幾年得到父母、妻子、女兒的理解和默默支持,這是我對他們艱辛付出的最好回報……”
2013年初,年滿50歲的阿虎哥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可是他舍不得“下崗”,依然一頭扎在“楊兆虎警務室”,依然帶著小年輕們走村串戶、巡邏防控、采集信息、調解矛盾糾紛……
這就是社區民警楊兆虎,他堅守著共產黨員和人民警察的誓言,認真辦好一件件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小事,以實際行動維護了一方安寧,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李紅仙 楊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