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口碑立在民心——記龍陵縣公安局“云嶺楷模”楊德忠

發布時間:2016-11-28 17:09:10   來源:保山市紀委

楊德忠,男,1959年2月生,中共黨員,龍陵縣公安局龍山派出所民警、警務技能教官、三級警長。他于2012年1月抽調到平達鄉安樂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并任安樂村常務書記。2014年被安排到龍山鎮白塔社區,建立了“楊德忠警務室”。在平凡的崗位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一個個小故事詮釋著“六心”群眾工作法。2012年以來,他先后獲得“省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優秀常務書記”“省感恩之星”“市群眾工作標兵”“省第三屆學雷鋒崗位標兵”“云嶺楷模”等多項殊榮。

楊德忠“六心”群眾工作法主要是指愛心、真心、熱心,恒心、耐心、決心。他對“六心”群眾工作法是這樣理解的:愛心就是要愛黨、愛國家、愛人民;真心就是要誠心實意地為老百姓辦實事;熱心就是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任何困難都要滿腔熱情,保持快樂心態對待工作、對待群眾;恒心就是遇到困難時不能半途而廢,看準(正確)的事情就要初心不改,持之以恒;耐心是針對不同困難群體要循序漸進,直到群眾接納你和相信你;決心就是用最大的勇氣和克服艱難萬苦的信心、戰勝困難。前三心是如何做人、也是工作動力,后三心是如何做事、也是工作方法,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好事,只有先掌握做事方法,才能為老百姓辦實事,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取得更好的效果。

用“愛心”撫慰群眾

“一個人有了愛心,才能撫慰群眾。”這是楊德忠的口頭禪。他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65歲的趙錫春是龍山鎮白塔社區的孤寡聾啞人。趙錫春的大姐去世后,她與兩個侄兒分家獨自生活,一直獨居在一間破爛不堪老房屋里,家里不通電,睡的床鋪是由幾塊木板拼湊而成……“楊德忠警務室”得知情況后,楊德忠多次找到趙錫春的兩個侄兒協調老人的贍養事宜。通過在“家務擴大會議”上,說親情講感恩、談義務論責任,入情有理地疏導,楊德忠用愛心打動了兩個侄兒,最終贍養老人的相關事宜達成。

半個月后,兩個侄兒幫老人翻修房屋。楊德忠馬不停蹄地幫老人協調架電事宜、打掃衛生等。入住當天,趙錫春一直拽著楊德忠的手不放,面帶笑容,嘴里在不停地“訴說”大家聽不懂的語言。鄰居們說,這是13年來第一次看見老人臉上的笑容。說起楊德忠用“愛心”撫慰群眾的事例還很多。如在安樂村任常務書記期間,楊德忠了解到當地老年人都有一個照“全家福”的心愿。他當場承諾,在駐村工作期間,免費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人照一張相。離開時,全村264位老人如愿拿到了“全家福”。另外,他還成立了楊德忠愛心捐助室等。

用“真心”感化群眾

“一個人有了真心,才能感化群眾。”楊德忠時常這樣說。2012年,安樂村30歲的余大海(化名)因染上了毒癮,而導致一個和美的家庭“支離破碎”。妻子提出要與他離婚,兩個孩子無人照管。楊德忠主動擠出時間,幫助他制定了“戒毒計劃”、理清人生目標、過問一日三餐,用自己的一顆真心去溫暖他、感化他。通過楊德忠一年多的幫助,他不僅戒掉了毒癮,而且還現身說法當上了村里的戒毒宣講員,余大海的妻子重新接納了他,全家又恢復了往日的和睦。余大海的妻子激動地說:“是老楊用真心感化了他,是老楊救了我們一家人!” 在2012年1月23日(大年初三)那天,安樂村空竹洼組死了1000多只雞。

楊德忠給老百姓發雞苗(左二)

在龍陵家過年的楊德忠接到電話后,一邊聯系縣防疫站技術人去現場勘查,一邊通知平達鄉政府,一邊驅車100多公里趕往安樂村。通過現場及時勘查,確定為“禽霍亂”,排除了禽流感疫情和人為投毒的可能。29日,楊德忠又趕到縣民政局為空竹洼群眾申請補助資金,通過一番軟磨硬泡,他用真心感動了民政局領導,7天后,縣民政局給空竹洼39戶受災農戶補助了7800元錢。

用“熱心”贏得群眾

“一個人有了熱心,才能跟老百姓建立起互敬關系。”這句話楊德忠經常掛在嘴邊。安樂村余開財(傈僳族)的妻子難以忍丈夫的“拳腳相加”,夫妻二人于2000年離了婚。村干部及親友多次“勸和”無果。在安樂村的楊德忠得知此事,主動當起了“紅娘”。正確的方法是“勸和”的良方,用什么方法才能讓他們復婚呢?楊德忠心里犯愁了。干過刑偵工作的楊德忠觀察到,在多次和他們交談中,每當提到“孩子”時,夫妻二人不是緊鎖眉頭就是低頭不語。楊德忠意識到,孩子才是他們的牽掛,也是解開心結的關鍵。楊德忠用一顆火熱的心解開了他們長達3年的心結,夫妻二人再次“牽手”和好。

后來安樂村還編出了楊德忠當“紅娘”的順口溜:“老楊是個好警察,走家串戶大排查,矛盾糾紛來破解,離婚數年被化服。”2013年3月31日20時,楊德忠從山上撲完森林火災回來,途徑段(段家壩)木(木城)公路時,一輛摩托車和微型車撞在一起,一個小孩抱著傷者的頭部,向楊德忠投來祈求的目光:“叔叔、救救我們!”作為“愛管閑事”的熱心腸人——楊德忠見狀,立即攔車把傷者護送到平達衛生院救治。俗話說得好,以心換心。當楊德忠離開醫院時,小孩拉著他的手說了感人的話:“楊叔叔,我長大以后也要和您一樣,好好幫助病人(別人)。”

用“恒心”融化群眾

“一個人有了恒心,才能可以融化群眾。”這是楊德忠心目中的座右銘。他認為,無論做什么事不能遇到困難半途而廢,要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他就是這樣,堅持從許多不起眼的“瑣碎小事”做起。如龍一中和城關中學合并后,治安問題成為學校的一大隱患。為此,楊德忠四處籌集資金,為學校安裝了紅綠燈、設置了減速帶、規劃了交通線、加強了民警現場執勤;為加強白塔社區治安管理,“楊德忠警務室”牽頭成立“百姓民意廣場”,利用文藝節目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各種法律法規等知識。組建治安巡查隊、鄰里互助應急隊、糾紛調解隊等,以2戶為1組加大輪流巡查力度。通過6995平臺,實現鄰里互幫、生產互助、警民互動、警民共建和資源共享。幫助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做到有求必應,應必盡心。

“楊德忠警務室”掛牌

從“楊德忠警務室”成立以來,發放警民聯系卡3萬張,懸掛警務牌40余塊,發放征求意見表20000份,挽回群眾損失100萬元,安裝監控攝像頭1016個,收集民意500多條,接處警1231起,查處違規違紀問題738 起,調解糾紛229起,救助群眾132起,辦理居民身份證1694份。在上級組織的民意評警活動中,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知曉率分別為98.87%、97.73%、64.875%,三項指標平均數為87.16%,位列保山市72個派出所之首。以上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楊德忠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用“耐心”善誘群眾

“一個人有了耐心,才能把群眾一些不健康的行為調整過來。”楊德忠經常對身邊的人這樣說。2012年5月,在安樂村的一家礦業公司由于長期欠群眾征地補償款,引起村民圍攻。楊德忠得知后,站在雙方的立場上,心平氣和地講事實擺道理,耐心細致地談利益說弊端,通過三番五次的“調和”, 控制了事態的發展,雙方握手言和了。最后公司不但向群眾兌現13.5萬元的征地欠款,還主動向羅家寨捐贈了價值5000元的修路涵管,擱置了半年多的糾紛就此畫上了句號。

群眾贈錦旗

公司為感謝楊德忠,塞給他一張銀行卡,楊德忠斷然拒接了。后來,當地群眾為楊德忠編了順口溜:“老楊是個活雷鋒,心底無私他為公,黨風廉政學風好,弘揚正氣德為先。”2013年2月25日,作為第六批新農村指導員的楊德忠是應該返回單位上班了。全村21個小組2000多名群眾聯名上書,強烈要求他繼續在安樂村當工作隊。通過認真思考,他依然留在了安樂村。后來楊德忠在被采訪中道出了他心聲:我雖然為他們做了些實事,但是他們的一些“老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我留下來就是要扭轉他們老思想老觀念,但這需要時間和耐心。

用“決心”幫助群眾

“一個人有了決心,才能幫助群眾解決合理的的訴求(需求)。”楊德忠時常這樣念叨。故事從龍山鎮白塔社區一起糾紛調解案說起。年近60歲的劉有倫是白塔社區居民,兄妹5人,3個哥哥和1個妹妹。健在的母親已是90歲高齡。30多年來,劉家弟兄姊妹因為母親的贍養問題,一直處于“冷戰狀態”。得知此事后,楊德忠下定決心,采取“點對點接觸、逐點擊破”的方式,到大兒子家“串門”、講中華道德禮儀,去二兒子家“做客”、講贍養老人的責任,到三兒子家當“法律宣講員”、講贍養老人的法律規定,去小女兒家當“和事佬”、講贍養老人的義務,經過多次不分白天黑夜的調解。楊德忠見調處時機成熟,心里已掌握“底牌”,決定召集劉家弟兄姊妹開一次“家庭擴大會議”。最終劉家弟兄姊妹“化干戈為玉帛”,一起長達30年的贍養矛盾糾紛得以化解,并簽訂了《贍養協議》。

僅2016年8月,“楊德忠警務室”帶領村社干部共調處各類糾紛問題16起,涉調對象60余人,調處率達90%。當別人問楊德忠調解矛盾糾紛的“秘訣”是什么時,他欣慰地笑著告訴大家:“愛心”可以撫慰受傷心靈,“真心”可以感化內心世界,“恒心”可以融化堅石,“耐心”可以循循善誘,“熱心”可以增進互信,“決心”可以促進成功。關鍵是我們要有為群眾辦好實事的擔當精神。這都得益于“六心”群眾工作法。(郁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