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術仁心 勇于開拓 ——記大理州漾濞縣醫院院長、整形外科專家關志江

發布時間:2016-11-30 14:56:20   來源:大理州紀委

關志江(右二)在為患者做手術

作為一家醫院院長,一名外科醫生,他敢于“第一個吃螃蟹”,全省首家在縣級醫院成立整形美容重建外科,利用先進醫療技術為因先天或意外傷害導致肢體、顏面部受損的患者重鑄容顏,重拾自信。他,就是首屆“白州名醫”、漾濞縣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關志江。

業精于勤跬步千里

生在漾濞農村,關志江從小目睹了周圍鄉親父老和親戚朋友因為病痛導致的痛苦和貧困,有感于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崇高道德品質,上高中時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為人們解除病痛。1988年7月,他如愿以償考上了大理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1993年7月畢業分配到漾濞縣人民醫院外科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三個年頭。

剛從學校畢業時,“勤奮”就是他的座右銘,他經常加班加點,忘我地工作,從不放松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鉆研,并虛心向前輩求教,很快完成了醫學生向臨床醫生的角色轉換,迅速掌握了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成為醫院重點培養對象。他先后到昆醫附一院骨科、昆醫附二院進修學習,使他在骨科和創傷修復、畸形矯正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手術操作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在進修過程中,他了解并醉心于整形外科錦上添花、創傷修復重建、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毅然到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整形外科進修學習,從此他與整形美容修復重建外科結下了不解之緣。

砥礪前行創新不止

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關志江逐漸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手術技能已不能滿足臨床工作需要。2007年3月,他赴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全軍整形中心進修學習。進修期間,學習并掌握了皮膚軟組織擴張技術在疤痕治療、器官再造、皮膚軟組織缺損等方面的應用,掌握了除皺、隆鼻、隆胸、負壓吸脂、唇裂矯正及各種任意皮瓣、軸形皮瓣的應用。

回到漾濞縣醫院,他積極開展相關業務,抓住機遇,大膽創新,于2007年底在漾濞縣人民醫院組建了整形修復重建外科,成為了全省唯一在縣級醫院建立整形修復重建外科的醫院,在他主持下開展的一些整形和修復重建美容業務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祥云縣一位打工者被高壓電擊傷,導致全身多處損傷,左手整條手臂損毀嚴重,神經外露,在三級醫院治療醫生建議截肢。患者家屬多方打聽輾轉找到關志江醫生,考慮到患者及家屬有保留手臂的強烈愿望,關志江醫生及其整形外科團隊接收了患者,制定了縝密的治療方案,為患者清創、施行血管栓塞切除術后使用VSD技術為患者治療,并為患者施行大面積植皮手術,植皮100%成活,在患者闖過大出血、感染等重重難關后,成功保住了患者左臂并恢復了部分功能。患者住院治療40余天,關志江寫下了厚厚一本治療日志。

在漾濞縣醫院整形修復重建外科辦公室,掛有患者送來的多面錦旗。其中一面上書“天生耳畸困半世,妙手再造一朝成”,這是一位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者送來表示深深謝意的錦旗。這位患者是漾濞本地人,因先天性小耳畸形導致整張臉左右大小不一,聽力也受到影響,年近不惑尚未娶妻。他找到關志江醫生訴說苦惱。重建耳郭需要取肋軟骨重建耳郭骨性支架,患者年紀已大,肋軟骨柔韌性較差,手術有一定難度。關志江克服困難,為患者施行“皮膚軟組織擴張法耳郭再造術”取得成功,解決了患者多年的煩惱、困擾,使患者重新找回自信。“皮膚軟組織擴張法耳郭再造術”填補了滇西耳郭再造術空白,獲大理州2015年衛生計生系統新技術、新項目二等獎。

孜孜以求醫者仁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通過關志江不懈的努力和辛勤付出,漾濞縣人民醫院的整形美容及修復重建、皮膚軟組織擴張器等技術吸引了較多的州內外患者和求美者就診,患者分布于大理州各縣、普洱市、德宏州、迪慶州、臨滄市等,成為少見的縣級醫院能夠吸引縣外病人的品牌科室,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截至2015年底,共開展常規美容手術400余例,獨創性開展注射器法脂肪抽吸術20余例。并率先在全州開展皮膚軟組織擴張器應用病例100余例。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關志江一直堅持學術研究,先后在《中國美容醫學雜志》《實用手外科》《大理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

從醫23年來,關志江每天坐診、手術、查房,日復一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外科手術操作技能,成為白州名醫,深得人民群眾和患者的尊敬和愛戴,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肯定。他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2010年3月榮獲大理州第二屆優秀高層次人才榮譽稱號;2010年11月獲大理州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并成為云南省科技專家庫成員;2011年榮獲大理州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3年榮獲大理州第四屆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5年11月榮獲大理州首屆“白州名醫”稱號。2015年11月當選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全國委員,成為唯一的縣級醫院當選人。(趙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