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者更要自覺接受監督

發布時間:2017-01-16 09:58:4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中,一些被審查的紀檢監察干部現身說紀。他們中有的曾經是高考狀元、名牌大學的高材生,有的曾參加過一些大案、要案的查辦,還有的在監督執紀中立過功、受過獎。就是這樣一群被黨和人民充分信任的監督者卻蛻變成貪腐者,結局讓很多人都直呼“沒想到”,包括他們自己。

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反腐敗斗爭力度空前,各級紀委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廣大紀檢監察干部認真履行職責,為正風反腐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有光的地方,也往往會有陰影。正是因為“沒看到”的印象反差和崗位的特殊性,以至于出現了“沒想到”的悲劇后,讓大家驚訝不已。

“中紀委誰查???”“內外有別、把握分寸”,這無疑是對嚴防“燈下黑”工作必要性的佐證。紀委不是天然的“保險箱”,紀檢干部也并沒有天生的免疫力,沒有監督的信任就等于放任。中央紀委把加強自我監督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嚴肅查處害群之馬,同時從一個個案例中汲取教訓,找準監督執紀權力運行中的風險點,強化監督制約,把紀委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充分表明了中央紀委冷靜清醒的認識,用標本兼治解決“燈下黑”的底氣和用自我凈化的行動來回答“誰來監督紀委”之問的決心。

監督執紀問責,既是紀檢監察干部的職責,更是組織賦予的權力。這樣的權力如果只有信任沒有監督,執紀的尺子就可能會變得可大可小,就容易出現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權力到哪兒,監督就跟到哪兒。對權力監督的再監督更是如此,從事監督執紀工作,如果在作風和紀律上偏出一尺,反腐敗工作離中央的要求就會偏出一丈。

監督者更要自覺接受監督。執紀者自身絕不能置身于紀律紅線之外,監督者自身絕不能成為監督的盲點。紀檢干部要受到比其他黨員干部更為嚴格的監督,監督執紀問責的探照燈,不僅照向別人,也要時時照向自己,讓每一級紀委都有人管、受監督。

全面從嚴治黨從來沒有“特殊人”“例外者”。沒有監督的信任越多,就會有越多的“沒想到”。找準監督執紀工作的關鍵點、風險點,發現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扎緊制度的籠子,就是要避免出現“沒想到”,讓權力的運行始終處于制度的軌道上,位于光照亮的地方。

紀檢干部只有自身率先做到忠誠、干凈、擔當,秉公執紀、廉潔用權,只有切實加強自我監督,同時將自己置于全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才能真正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監督執紀問責的重任,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