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脫貧急躁癥”

發布時間:2017-02-10 07:34:3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意見》要求,加強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在所有貧困縣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嚴格執行脫貧攻堅考核監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實責任。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做法,不搞層層加碼,嚴禁弄虛作假,務求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各地積極響應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信心向前行,擼起袖子加油干。但是個別地方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脫貧急躁癥”,不顧客觀實際,不循客觀規律,層層壓縮脫貧時限,甚至玩起了“數字游戲”,搞起了“墻上扶貧”。如此做法,不僅影響了脫貧實效,也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扶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摻不得半點水分,容不得丁點馬虎,必須要走“精準實”的路子。《意見》的下發,無疑對“脫貧急躁癥”打了一針清醒劑。

把《意見》落實好,嚴防“脫貧急躁癥”。首先,要夯實扶貧責任,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原則毫不動搖,強化責任落實,扣緊責任鏈條,從嚴處理弄虛作假、政績扶貧等問題,讓說謊話的付出代價,讓玩虛的沒有市場。其次,要嚴把脫貧退出標準關。用脫貧退出的高標準、嚴要求,提高穩定脫貧的質量,保證脫貧實效。此外,也要完善考核機制,科學設定考核指標,嚴格落實第三方評估制度,扶貧決策行不行,扶貧效果好不好,要由第三方評估,靠事實說話。(孟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