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切忌“拍腦門”

發布時間:2017-02-15 07:40:1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春節期間,筆者到鄉下親戚家拜年,看到村旁一大塊土地上長著一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東一片、西一片,參差不齊,高低不等,一派凋敝景象。經了解得知,這是去年初縣里大力推行的扶貧項目——藥材種植。但由于當地氣候不適宜藥材生長,扶貧項目在一番熱鬧之后留下個“爛攤子”。

扶貧項目本意在為貧困地區群眾“雪中送炭”繼而“錦上添花”。然而,一些地方卻在“市場行情沒摸清、項目評估沒抓實、本地特點沒把準”的情況下,“拍腦門”決策,違背客觀規律盲目上馬扶貧項目。結果,“頭年一哄而上,來年一拍兩散”,群眾不但沒摘掉“貧困帽”,還讓大量資金投入打了水漂,陷入“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怪圈。

各貧困地區資源條件、區位特征、產業結構各不相同,致貧原因有別,需求不一。如果所推項目脫離實際、“紙上談兵”,往往會事與愿違,很可能成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甚至讓“群眾都怕了”。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就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找準“貧”根、抓住“困”源,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深入調研分析,科學研判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強化扶貧項目的科學性、可行性。堅持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創造性開展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扎實推動精準扶貧各項任務落實。(張鵬 孟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