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溫度不夠,釉色稍悶不清透?!薄坝岳镅趸~、云母這幾種礦料的配比再調整一下效果會更好!”12月22日,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潦滸村村民魏云家的龍窯旁,一雙輕便布鞋、一身泥灰衣褲的張智正在一個個查看新出窯的彩釉花盆,邊看邊給魏師傅細說礦物成分、釉料配方、火候溫度等對陶瓷的影響。
51歲的張智是曲靖師范學院的老師,多年來潛心研發陶瓷藝術,立志利用潦滸豐富的陶土原料和釉礦資源,發展新興陶瓷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年復一年,張智通過數以千次的工藝調整,燒制了一系列陶瓷精品,尤其是在云南本地開發出對工藝要求極高的陶瓷品種,使潦滸土陶脫胎換骨,升級換代。
大家富,才是富。張智來到潦滸前,這里的窯工們還沿用傳統的方法燒制低端陶器,每天起早摸黑,收入微薄,過著“苦窯工”的“苦”日子。為了讓周邊的村民摔掉“土飯碗”,捧起“金飯碗”,張智毫不藏私,手把手教導工藝,無數遍傳授制陶流程。在張智等一批藝術家的影響下,潦滸村許多過去放棄傳統陶藝外出打工謀生的農戶開始回歸,重新拾起轉輪和碾錕,做起了新型陶器。近年來,潦滸的制陶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態勢,陶瓷企業由兩戶發展到25戶。產業也從資源消耗、低端走量,向文化創意、高附加值的屬性升級,產值從2016年的1.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億元。
潦滸制陶業的發展并不能讓張智止步,為適應互聯網的發展,他又嘗試帶領本村制陶農戶探索“互聯網+陶瓷”的新思路,力爭借助“互聯網+”實現潦滸陶瓷業的再一次轉型升級。當被問到為什么這么做時,張智只是一臉樸實笑容:“我就覺得,陶瓷再美,也美不過群眾生活好起來之后的笑容?!保◤埡O? 羅白云)
上圖:張智(右二)在指導群眾制作新型陶器。
下圖:張智在指導群眾控制柴火燒窯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