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傳承千年的技藝——騰沖“手抄紙”

發布時間:2017-07-19 07:34:50   來源:保山市紀委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漢族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在騰沖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制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手抄紙分白色和原質色兩種,白色通過加漂白粉在水中漂白而成,原質色不添加任何原料而成。

1.jpg

砍構樹

構樹是制作手抄紙的主要原材料,目前界頭鎮種植構樹2萬多畝,成材林約1500畝,預計可出產200噸干構皮。同時,原材林也是鄉村旅游中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2.jpg

剝構皮

制作手抄紙只用樹皮,不用樹干,所有要用刀片把構樹皮一片一片剝下來。在這個環節,選取構樹皮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手抄紙的質量。

3.jpg

泡構皮

構樹皮通過晾干后,要在水中浸泡24小時以上,讓樹皮充分浸泡、去雜質。這個過程不需要任何添加劑,只需用清水浸泡即可。

4.jpg

煮構皮

在一個磚塊打造好的爐子里,事先放好水,把已經浸泡好的構皮投放到大鍋里,水要掩蓋過構皮。點火,煮6個小時以上,期間要偶爾攪拌一下,防止構皮粘鍋。

5.jpg

打漿

把煮好的構皮放在石塊上,用木棍敲打,需要兩個人不停替換敲打,最大限度讓構皮徹底軟化,以便獲得更多的構皮漿。

6.jpg

抄紙

把敲擊好的構皮放到水缸里,讓構皮漿徹底溶解在水里,添加適量云南特有的植物滇結香的韌皮纖維攪勻,用紙板(紙的模具)把紙漿固定,等凝固下來后,手抄紙的形狀已經基本形成了。

7.jpg

晾紙

把手抄紙從模具中取出來,通過充分的晾曬,曬干紙中的水分后,手抄紙就基本制作成功了。手抄紙如棉布一樣,有較好的柔韌性,可較長時間保存,百年不變色。

8.jpg

撕紙

曬干后的手抄紙是幾層疊加在一塊的,要小心地一層一層的撕開。手抄紙的規格一般分46cm×46cm,58cm×68cm,90cm×80cm,主要用于繪畫、書寫、包茶吸溫等。

9.jpg

捆紙

撕開后的手抄紙,因為有的不太平整,還需要用石塊壓住,讓手抄紙變得平整順滑。壓紙的時間也要24小時以上,壓平整后的手抄紙用線捆起來,這時,紙成品就已經制作完成。

10.jpg

用手抄紙制作的書畫作品

制成的手抄紙質地古樸、宜書宜畫、柔韌性強,被譽為“千年不朽”。自古以來,騰越手抄紙廣泛用于文人書畫和書籍印刷,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手抄紙制作、運用已經形成當地傳統的文化產業。

12.jpg

手抄紙主題博物館

11.jpg

手抄紙藝術品展覽

界頭鎮手抄紙博物館始建于2008年,設置了6個展廳,博物館中陳列著整套的手工抄紙工具、抄紙成品、書籍、各類文化資料,向參觀者展示著抄紙流程等文化信息。新莊手抄古紙因具有質量好、色澤純、韌性強等特征而暢銷各地,2016年末實現經濟價值約20萬元。(騰沖市紀委  李維杰  岳元曉  邵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