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劍川石雕:一雕一鑿盡顯風韻

發布時間:2017-08-21 07:44:35   來源:云南省紀委

“雕得石龍騰空舞,雕得石花引蜜蜂,雕得石人開口笑,賽鬼斧神工!”劍川石雕產于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石雕技藝久負盛名,主要采用圓雕、浮雕、線雕、深雕、透鏤雕等手法,造型生動逼真,各具風采。

1_副本.jpg

備料

石雕講究因材施藝,根據規格大小、風格造型、置放地點及環境,選取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石料來進行藝術雕刻加工。石材的軟硬、石層的疏密、石質內有無雜質等至關重要。

2_副本.jpg

構圖

石雕技藝主要以家傳、師傳和自學方式進行傳承。藝人雕刻時一般都不繪制草圖,也不事先制作小樣,選好毛石料后,只用木炭簡單勾畫一下就直接雕刻,一錘一鑿皆運用自如。

3_副本.jpg

打粗胚

粗胚鑿的過程也叫“開大荒”, 一錘接一錘,一鑿跟一鑿,粗獷中蘊含細膩。石頭沒有美玉翡翠華麗的外衣,卻將在匠人的一錘一鑿間變得千姿百態而活靈活現、妙趣橫生而美不勝收。

4_副本.jpg

粗雕

打出體面結構和基本形態的過程也叫“開中荒”。在這些質地堅硬的青石上,一個細小的錯誤,就會讓整件石雕功虧一簣,需要全神貫注。

5_副本.jpg

精雕

打到離形體不到1厘米左右時叫“開小荒”,將多余部分去掉,重點刻畫形象和找準形體的起伏結構等細微變化,是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的重要階段,需要耐心地進行精雕細刻。

6_副本.jpg

細鏟

用好鑿刀,就擁有了不容易腐爛的絕美世界,雕出的石頭也更令人驚嘆。

7_副本.jpg

磨光

在打細石雕的基礎上,用研磨材料進行打磨、拋光,根據藝術效果有的全部通體打磨,凸顯石材的質感,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8_副本.jpg

石獅

劍川當代的石匠雕獅,主要是依石材的天然造型和紋理走勢,不刻意去遵循什么固定規則,因此雕刻出來的獅子看似寧靜、動作不多樣,卻各具情態、富于變化。

9_副本.jpg

梅園石雕文化村

2005年,劍川縣金華鎮梅園村入選云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稱為“梅園石雕文化村”。2007年,劍川梅園石雕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10_副本.jpg

石寶山第七號石窟:劍川的微笑——甘露觀音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寶山石窟中,開鑿于唐宋時期的石鐘山石窟,突出反映了劍川石雕的藝術特色和高超的雕刻技藝,雕刻手法已被世人稱道為“鬼斧神工”。

11_副本.jpg

千獅山——千獅坊

千獅山,匯聚了東漢以來九個朝代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3000只石頭獅子,兼收并蓄了白族民間紋獅、中原紋獅和劍川獨特的石雕技藝,石獅之多,獅王之大,被贊為“世界雙絕”。

石本無言,是一批批石匠們的努力,賦予了石頭語言、韻味;石本無意,是一代代工匠們的堅持,給石頭營造了意境,豐富了內涵;石本無魂,是一代代匠人們的傳承,給石頭賦予了生命,注入了靈性和魂魄。傳續千年仍鍥而不舍的雕鑿始終是劍川這片熱土上最恢弘的韻味。(劍川縣紀委  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