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的餐館又換名字啦!”
下班回家,聽到婆婆與隔壁的阿姨在聊天,我便應了一句:“有啥奇怪的,這可是兩年內換的第四家了!”
“對啦,這次新開的是我們戶撒人。”婆婆轉身對我說:“就是明社村你李叔家的老三。”
“是李平來開的?”我不禁驚訝。李平家與我家相距不遠,李平成家后就一直和妻子在戶撒鄉下開米線店,怎么會想到縣城來開餐館呢?
隴川縣城不大,我居住的小區路口緊挨著進出城的主干道的岔口,交通便利、地勢寬敞,是個開餐館的“好地兒”。位置極佳為什么店主還會換了又換?雖然沒有親自去問以前的老板,但我也能把“原因”猜個八九:“國家政策管得嚴,單位上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少,生意做不下去了!”
別人都撤退了,怎么李平還在往前沖呢?我得親自去問問。
飯后散步,我便直接往餐館走去。來到外面一看,廚窗上花花綠綠地貼著“開張大酬賓”“加送特色小吃”字樣的廣告;進到里面一看,服務員還統一穿上簡便的戶撒阿昌族服裝,顧客少說也有六七桌人,可比以前熱鬧多了。
李平一眼就看到我,高興得把我請到里屋。
“怎么想起來縣城開餐館了,你以為城里的生意好做?你可知道這地兒已經換多少家了!”剛坐下,我便直接發問了。
“知道知道!不瞞你說,我還作過分析研究呢!”李平笑著說:“以前搬來這兒的幾家都是在縣城開餐館的,他們是沖著這兒地段好所以搬來,但他們換地兒不換思想,肯定還是開不下去啊!”
見我一臉驚奇,他越說越帶勁了。“開餐館是為了賺錢,這沒錯,但不能奢望暴利暴富,還得平心靜氣、腳踏實地地賺辛苦錢。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了,國家干部都轉作風了,那我們生意人也要積極主動地應對新變化新形勢新挑戰啊!”
“這兩天新開張,我先通過打折、加送菜來吸引顧客,然后把菜的味道、服務態度、環境衛生都搞好,肯定就會有回頭客了。我也想好了,等生意好了以后,我也不抬價,還要增加城內的免費送餐服務,把主顧客群面向廣大群眾,讓平常百姓想進來也敢進來!”他還自信滿滿地告訴我,為了來縣城開餐館,他和妻子還特意去省城打工學了一年的手藝……
不知不覺和李平聊了許久,聽他侃侃而談,我似乎被他打動了,或許應該是觸動,從他的小小“生意經”里,我不禁想到了嚴規嚴紀下黨員干部的許多“新變化”。
就在前不久,我突然看到年近五十的縣處級領導廖姐開了一輛黃色的小“奔奔”,在辦公樓前停車時扭了四五把才把車挪正了,她對我說:“公車改革了,逼著自己去考了個駕照,這不,拿女兒的車先練練手,等練熟了,我就去買輛新車。”她欣喜的表情透露出她對擁有一輛新車的期盼和對自己掌握新技能的自豪。
“以前一些‘不以為然’的‘習慣’需要改改了,只有主動作為適應新變化,才能遵規循紀不偏離正確的軌道。”她感嘆道,中央正風肅紀越來越嚴,各級各部門從完善內部規章到樹立隊伍形象都在一一變化,領導和干部一樣必須每天考勤、外出報備、不超標準接待、不私用公車,一切活動都在規矩之內,不但要遠離紅線、守住底線,還要保持高線、沖在一線,廣大黨員干部的作風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離開時,她主動發出邀請:“歡迎紀委的同志經常到我們部里來監督檢查,幫我們查找問題,指導糾正,我們更希望迅速適應新變化,把好作風養成新習慣。”
近幾年,黨員干部中的“新變化”有目共睹。剎住了公款吃喝、鋪張浪費,領導干部外出應酬少了,陪家人的時間便多了,有的每天健身、有的練習球技、有的咬咬牙買了輛私家車、有的不坐車改騎自行車了;剎住了虛浮圓滑、庸懶散慢,領導干部官話套話少了,務實干事的便多了,撂起袖子、邁開步子、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把責任和擔當扛在肩上……
也會有個別黨員干部不適應“新變化”,有的認為上班遲到幾分鐘只是小事,有的認為吃點喝點不算違規,有的認為把公車開回家是因為“順路”,有的認為接待喝點酒是工作需要……三令五申下,即使警鐘越敲越緊、督查越來越嚴,仍有心存僥幸者、頂風違紀者、屢禁還犯者,檢查書里經常出現“放松學習、疏忽大意”的字眼,細細思考,他們不就是不適應“變化”、不習慣“規矩”嗎?
不適應是因為不主動。主動轉變思想,“習以為常”不能等同“理所當然”,被群眾忽視不能等同被群眾認可,從思想開始轉變,才能做到尋源挖根、治標治本;主動查找自身,自我批評是治病的良方,當局者迷是亙古的道理,敢于揭短亮丑、向自己開刀,才能刮骨療毒、根治頑疾;主動擔當作為,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牢記職責使命,沉下身子轉作風,“紅臉出汗”樹新風,真抓實干、善作善成,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成為常態。
主動作為,方能自覺遵守!這是廣大黨員干部該有的作風。(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