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7歲半,在縣城的小學上二年級。兒子所在的學校共有兩道門,一道正門、一道側門。為解決學生放學時的擁擠及安全問題,學校規定放學時,一至三年級家長從側門進入學校,接到孩子后從側門離開;三至六年級家長從正門進入學校,然后從正門離開。
我家住在學校正門出來的主干道邊,從正門走3分鐘就能到家,從側門走要8分鐘。自從學校規定了放學離校路線后,我都是走側門,偶爾也會煽動兒子:“要不我倆走正門,正門快一點。”但每次兒子都堅持要按規定走側門,我也就沒再提。一天接兒子放學,剛好家里有事等著處理,加上兒子沒及時完成作業,又耽誤了一會,走到兩道大門的岔口處時,我堅持走正門,可以快點回家處理事情,但兒子還是如往常一樣堅持走側門。
“家里還有事等著我處理,今天走正門,可以快一點。”
“不行,老師說了,一至三年級的要從側門走。”
“學校門口站的又不是你們老師,你跟著我走,他們也不知道你是幾年級的。”
“不行,我只能按老師要求的走。”
“你這孩子!連我的話都不聽么?不聽你就去走側門,我走正門。”
說完我就向正門走去,我想著他畢竟是個孩子,最后肯定會跟著我。走了一段回頭看,他競沒在后面,我一下來了氣。由于不放心又返回去,發現兒子已走到了側門,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追上去后,我一路都沒搭理他。到家處理完事情后,我把兒子叫到旁邊,決定和他好好談談。
“你還是個孩子,不能任性,要聽父母的話,知道嗎?“
“我一直都聽話的呀!“
“你今天就沒有聽我的話,還連安全都不顧,自己就走了。”
“可是我們老師跟我們講過好多次,必須按年級從相應的門離校。”
“但今天特殊,我已經跟你講了跟我走,你為什么就不聽。”
看著我越來越嚴肅的表情,聽到越來越嚴厲的聲音,兒子的眼中噙滿了淚水:“爸爸,你平時不是跟我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嗎?我們老師說的是學校的規定,你又要叫我聽你的,那我到底應該聽誰的?“
兒子的問題一出,我的怒氣立即化為慚愧。自己身為紀檢干部,平時跟別人提要求的時候,對遵規守紀講得頭頭是道,教育兒子時,也是國法家規不離口,到了自己應該以身作則的時候,卻只考慮到方便而放棄了規矩。雖然這只是個小事,但執紀的經驗告訴過我,大錯都是由放縱很多小事而形成的。
兒子的堅持是對的,我調整了一下心情:“兒子,你說的是對的,你今天堅持走側門也是對的,是爸爸只想著辦事情而忽略了應該堅守的規矩。以后你是我們家的小監督員,如果爸爸媽媽有不遵守規矩的地方,你要進行監督,我們虛心接受,當然,如果你違反了規矩,那懲罰也少不掉哦。”(石林縣紀委 馬衛平)